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于谦浏览量:2
qiè
yán
huā
mìng
jià
liáng
rén
shāng
yuǎn
bié
bié
lái
shǒu
kōng
guī
fén
xiāng
bài
míng
yuè
yuè
quē
chóng
yuán
huì
yǒu
rén
shēng
jiǔ
bié
yuàn
jiāng
shēn
tuō
chán
chú
yǐng
zhào
jiàn
liáng
rén
mèi
shí

译文

我的容颜像鲜花一样娇美,可命运却像树叶般飘零,好不容易嫁给了如意郎君,却又因他远行而伤心离别。自从他走后,我独自一人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中,每个夜晚都点燃香火,虔诚地对着明月祈祷。月亮残缺后重新变圆总会有期限,可人生为何要经历这么久的分离呢。真希望能将自己的身心寄托在月光里,在我的丈夫难以入眠的时候,能够照耀着他陪伴着他。

逐句剖析

"妾颜如花命如叶":我的容颜像鲜花一样娇美,可命运却像树叶般飘零,

"嫁得良人伤远别":好不容易嫁给了如意郎君,却又因他远行而伤心离别。

"别来独自守空闺":自从他走后,我独自一人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中,

# 空闺:即空房。闺,女子卧室。

"夜夜焚香拜明月":每个夜晚都点燃香火,虔诚地对着明月祈祷。

"月缺重圆会有期":月亮残缺后重新变圆总会有期限,

"人生何得久别离":可人生为何要经历这么久的分离呢。

"愿将身托蟾蜍影":真希望能将自己的身心寄托在月光里,

# 蟾蜍影:指月光。古时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以后人们常以蟾蜍作为月亮或月光的代称。

"照见良人不寐时":在我的丈夫难以入眠的时候,能够照耀着他陪伴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意》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妻子想念丈夫的真挚情感。此诗以女子口吻展开,开篇点明女子容貌娇美却命运如叶漂泊,嫁得良人却无奈远别。接着描述女子独守空闺,夜夜焚香拜月的孤寂生活。随后发出月缺终会重圆,人生不应长久别离的感慨。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女子愿化身月光,在良人未眠时映照陪伴的深情。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女子对远别丈夫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女子心理和行为的刻画,展现出古代思妇的深情与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妾颜如花命如叶,嫁得良人伤远别”两句以对比起兴。将女子如花般娇艳的容颜与如叶般漂泊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颜如花”生动展现女子容貌之美,“命如叶”则暗示其命运的无常与脆弱。“嫁得良人”本该是幸福美满,可紧接着“伤远别”三字,陡然转折,点明美好婚姻因别离而蒙上阴影,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别来独自守空闺,夜夜焚香拜明月”细致描绘女子别后的生活状态。“独自守空闺”直白地写出女子独居的孤寂,一个“独”字,尽显凄凉。“夜夜焚香拜明月”,通过“夜夜”强调这种行为的频繁,“焚香”是寄托思念的仪式,“拜明月”则是希望明月能传递自己对远人思念之情,将女子内心的思念与期盼具象化,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执着。“月缺重圆会有期,人生何得久别离”两句是女子的感慨与疑问。以“月缺重圆”这一自然现象为喻,点明月亮虽有缺有圆,但终会重圆,暗喻夫妻也应如此,理当相聚。“何得久别离”以反问语气,强化了女子对长久分离的不满与哀怨,表达出对团聚的强烈渴望,将女子内心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愿将身托蟾蜍影,照见良人不寐时”是女子情感的极致表达。“蟾蜍影”代指月光,女子希望将自己的身心寄托在月光之中,在良人未眠之时,能够陪伴、照见他。此句想象奇特,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月光,深刻地展现出女子对丈夫无微不至的牵挂,以及渴望跨越距离相伴左右的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蔡羽《引奏后即事(八首)》

下一篇:明·刘基《招隐(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