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ng
cūn

朝代:明作者:于谦浏览量:3
cūn
luò
shèn
huāng
liáng
nián
nián
hàn
huáng
lǎo
wēng
yōng
zhài
zhì
mài
shū
liáng
fēng
shēng
liáng
tuí
yuè
duò
chuáng
zhī
mín
zhě
kěn
bào
zāi
shāng

译文

村庄非常荒凉,每年都遭受旱灾和蝗灾的苦难。老翁靠给人做雇工来偿还债务,年幼的孩子被卖掉以缴纳赋税。墙壁破败冷风从屋里吹过,房梁坍塌月光洒落在床上。哪里知道那些管理百姓的官员,却不肯向上级报告灾情。

逐句剖析

"村落甚荒凉":村庄非常荒凉,

"年年苦旱蝗":每年都遭受旱灾和蝗灾的苦难。

# 旱蝗:旱灾、蝗灾。指天旱蝗虫成灾。

"老翁佣纳债":老翁靠给人做雇工来偿还债务,

# 佣纳债:以给人雇佣之所得来缴纳债金。佣,受人雇佣。,老翁:指对年长者尊称,即老汉。翁,男性老人。

"稚子卖输粮":年幼的孩子被卖掉以缴纳赋税。

# 输粮:向公家缴纳的粮食。输,本意送达,引申为缴纳。,稚子:幼儿。

"壁破风生屋":墙壁破败冷风从屋里吹过,

# 风生屋:屋里到处都刮着风。生,产生,刮着。

"梁颓月堕床":房梁坍塌月光洒落在床上。

# 月堕床: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堕,落下。,梁颓:屋梁衰败,败坏。颓:倒塌。

"那知牧民者":哪里知道那些管理百姓的官员,

# 牧民者:一作官府内。古代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把官吏统治劳动人民比做牧人牧养牲畜。牧民,治民。

"不肯报灾伤":却不肯向上级报告灾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荒村》是明代于谦创作的五言律诗作品。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村落因连年灾荒而满目疮痍的景象;继而深入刻画农民在灾荒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随后通过对残垣断壁的细致描绘,展现民生凋敝之态;结句则将笔触转向官府,以冷峻笔触揭露其漠视百姓疾苦的不作为。全诗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直陈现实,既饱含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悲悯,也暗含对失职官吏的犀利诘问,彰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于谦担任巡抚一职长达十八载。在其履职初期(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河南、山西一带旱灾蝗灾频发,他奉旨前往灾区视察灾情。据《明史》记载,于谦到任后,常常轻装简从,深入辖区各地,广泛走访当地百姓,细致考察民生利弊,发现问题即刻上奏朝廷。一年内往往多次进言,但凡出现些许水旱灾害,必定第一时间上报。从《荒村》的内容来看,诗歌着重描绘灾年中农村经济崩溃、百姓困苦的惨状,据此推断,此诗很可能创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荒村》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揭露时弊的现实主义诗篇。这首诗通过描写蝗灾年间的农民生活,展现了农村破败凋零的真实景象,揭露了官府腐败与苛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用最朴实的白描手法,不堆砌典故也不刻意修饰,通过选取灾民逃荒、田地荒芜等真实事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百姓的悲惨处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底层人民真挚的关怀与同情,整首诗如同一幅生动的灾年图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2. 分段赏析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诗歌开篇直入主题,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荒村惨状,并点明致荒缘由。连年不断的旱灾与蝗灾肆虐,致使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陷入破产境地,原本生机盎然的村落如今一片萧条冷落。一个“甚”字,将荒凉程度推向极致,这不仅是一处村落的写照,更是明代广大农村社会的真实缩影。首联总览全局,颔联则聚焦一户农家,以小见大。“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短短十字,道尽人间悲苦:年逾古稀的老翁为偿还债务,不得不外出做雇工,微薄收入仅够抵债,然而官府催税的压力如泰山压顶,无奈之下,他只能忍痛卖掉年幼的儿子,用卖儿所得勉强缴纳赋税,从此一家人骨肉分离,老翁未来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颈联“破壁风生屋,梁颓月堕床”,诗人继续刻画老翁的困窘生活。残破的墙壁无法抵挡寒风,风在屋内肆意穿梭;腐朽的屋梁轰然倒塌,清冷的月光毫无遮挡地倾泻在床上。这两句以细腻笔触,将贫困之状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描写的是一户人家,却代表着千千万万在苦难中挣扎的农户,进一步深化了“甚荒凉”“苦旱蝗”的悲惨图景。尾联“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笔锋一转,直指社会根源。原来,村落荒芜的背后,是地方官吏为谋取私利,隐瞒灾情、拒绝上报,致使百姓无法获得应有的救济与赋税减免。至此,“荒村”形成的真正推手浮出水面,诗人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之情也溢于言表。

3. 作品点评

《荒村》的语言风格素朴晓畅,全然摒弃典故铺陈与辞藻堆砌,以白描手法勾勒现实图景。诗人精准撷取灾年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片段,诸如饥民流离、屋舍倾颓等细节,用直白凝练的笔触娓娓道来,在质朴无华中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读者深切体悟民生疾苦,使诗歌兼具纪实性与感染力,以简驭繁地实现了深刻的艺术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荒村》一诗,对这些“报喜不报忧”,不顾百姓死活的污吏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不详中华诗词非遗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叶宝林《岁月不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陈宪章《即事》

下一篇:明·王鏊《十一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