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tài
háng
shān

朝代:明作者:于谦浏览量:3
西
fēng
luò
cǎo
bān
bān
yún
qiū
kōng
niǎo
huán
liǎng
bìn
shuāng
huá
qiān
yòu
shàng
tài
háng
shān

译文

落日时分西风吹动草色间杂的劲草,气清云淡,秋空中飞鸟独还。两鬓白如霜雪的我在山道孤身跋涉,策马奔行再次踏上太行山。

逐句剖析

"西风落日草斑斑":落日时分西风吹动草色间杂的劲草,

# 斑斑:草色间杂。

"云薄秋空鸟独还":气清云淡,秋空中飞鸟独还。

# 薄:淡。

"两鬓霜华千里客":两鬓白如霜雪的我在山道孤身跋涉,

# 千里客:作者自称。,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马蹄又上太行山":策马奔行再次踏上太行山。

# 又:再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太行》是明代政治家于谦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写太行山上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等苍凉景象,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胸怀;末尾一句展现诗人立马太行、远眺千里的形象,可见其两鬓染霜仍壮心不已、辗转奔波仍心怀壮志的情感。全诗语言沉郁,情感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宣德五年(1430年),三十三岁的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巡抚山西、河南两省,任职长达十七年。后回京议事时,因未向宦官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数月后获释,再次被派往山西、河南巡抚。此时他已年逾五十,从诗的后两句内容推断,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出巡两省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行旅诗题材。诗中描绘了巍巍太行之下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等苍茫壮阔的景象,既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也呈现出羁旅艰辛与家国责任交织的士人精神。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绘西风、落日、衰草、暮云、孤鸟等秋日景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漂泊愁绪融入其中,营造出萧索凄清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勾勒出太行暮色苍茫的秋景。“西风”既点出时令,又传递出诗人置身太行的真切感受——劲烈秋风裹挟着落叶掠过,自然触发天地肃杀的悲秋之情。诗人登高远眺,夕阳沉坠,枯黄与残绿交织的衰草在余晖中斑驳错落;仰观天际,薄云笼罩秋空,唯见一只归鸟掠过朦胧山影。这萧索凄清的画面中,飞鸟的动态打破了天高云淡的静谧,既赋予画面生机,又暗寓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前文的悲秋氛围形成呼应。两句诗寓情于景,为后续抒情埋下伏笔。第三句“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况。他自二十五岁入仕,历任湖广、川贵、江西等地官职,三十三岁起巡抚河南、山西,至写此诗时已届半百,鬓发染霜却仍远离故乡钱塘,奔波千里为官。此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形象,岁月与距离的叠加,让愁绪更显绵长。尾句“马蹄又上太行山”笔锋陡转,展现出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形象。虽两鬓斑白,却依然奔波于履职之途,既见羁旅艰辛,更显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担当。诗句在苍凉中透出刚劲,将个人情怀与家国责任熔铸于苍茫秋景之中。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深秋时节西风落日的苍茫图景,展现诗人独行太行的羁旅心境。借孤鸟归巢意象触发身世之感,于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人生慨叹,不直言情感而意态自显,无刻意雕琢之痕。结构上看似景与情分叙,实则脉络贯通:前两句以萧索秋景铺陈羁旅苍凉,后两句转写自身形象与行动,通过"两鬓霜华"的沉郁与"马蹄又上"的劲健形成情感跌宕,以自然承转构成先抑后扬的节奏,于简淡笔墨中见顿挫之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写得沉郁顿挫,感人至深。

现代苏州大学教授王英志《元明清诗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凤娴《引元和》

下一篇:明·高启《送曾主簿之平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