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从远使":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
# 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万里向安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汉月垂乡泪":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
# 乡泪:思乡的眼泪。,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
"胡沙费马蹄":在这胡地的沙漠中前行,连马蹄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
# 费:一作“损”。
"寻河愁地尽":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 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过碛觉天低":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送子军中饮":我在军队中为你摆酒送行,
"家书醉里题":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 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塞外送别题材的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从长安入安西的经历,营造出壮阔又艰辛的旅途氛围,既展现出雄浑豪迈的军旅情怀,又融入了细腻的思乡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汉月垂乡泪”一句,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与动作,本是诗人望月思乡落泪,却言明月垂泪,将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烘托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增添感染力。用典:“寻河愁地尽”一句,巧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张骞受汉武帝之命,踏上探寻黄河源头的艰险旅程,一路长途跋涉、困难重重。作者在诗中将自己远赴安西的艰难行程与张骞寻河相联系,借张骞寻河时那种走到世界尽头般的遥远感,映射出自己西行之路的漫长,生动地表达出对此次旅程艰辛、遥远的惆怅,借古喻今,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起笔不凡,诗人从自身入笔,描绘自己毅然决然地踏上远赴安西的征程。巧用对比手法,“一身”之渺小与“万里”之遥形成鲜明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无畏艰难、奔赴塞外的豪迈气魄,以及不惧长途跋涉的超人胆略。同时,“一身”隐含着孤身离乡的意味,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悄然埋下伏笔。“从”“向”两个动词连用,更凸显出诗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坚定地朝着安西前行的果敢,自然流畅地为后续对安西途中见闻及情感的描述做好铺垫,寥寥数语,却饱含着无尽的力量与丰富的内涵。颔联聚焦于诗人星夜兼程赶路的场景。运用拟人手法,将高悬于沙漠上空的明月赋予人的情感,诗人不说自己因思念家乡对着明月落泪,反而别具匠心地说明月仿佛在为自己垂泪,生动且含蓄地烘托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让天上的明月与地上在沙漠艰难行进的孤身一人相映成趣,使天地间的景物相融,营造出独特而深沉的氛围。“费马蹄”三字,既真切地体现出夜间在松软沙地上行进时,马匹的马蹄易被磨损,更强调了沙地行走的艰难程度,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依旧在艰难中奋进不止,生动展现出诗人坚韧的意志。颈联笔力雄健,上句巧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以古喻今,借张骞探寻黄河源头路途的无尽,类比自己西行仿佛要走到大地尽头的漫长与艰难,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下句则以诗人初到西北边陲的独特视角,真实描绘出穿越沙漠时,那种天空仿佛格外低矮的奇特感受,不仅生动展现了旅途的艰辛,更满溢着诗人对塞外新奇而壮阔景象的惊叹,以及对边疆新生活的热切追求与由衷热爱,彰显出诗人蓬勃的激情。尾联笔锋一转,切入送别友人李判官的场景。诗人并未落入俗套地书写离别时的悲切之语,而是描绘了在军帐中与李判官开怀畅饮的画面,为临行前的聚会注入了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息。由于前三联已详细叙述了自己西行的种种经历,其中隐含的旅途艰难之意,使得此处无需再重复旅途珍重的话语。此时,诗人因友人返京,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底的思乡之情瞬间爆发,趁着酒意,在军帐中挥笔疾书家书,既深刻体现出诗人醉中仍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又形象刻画了其在微醺状态下,急切倾诉心中万语千言的生动场景,让豪情与柔情在这一细节中完美交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 作品点评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乃岑参边塞诗的上乘之作。其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借描绘塞外风光与送友场景,将报国豪情、思乡之愁与奋进精神巧妙交织。“寻河愁地尽”等句意境深远,尽显独特艺术魅力。
# 此诗虽为送人之作,却基本上仍是写自身初至边塞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出来边庭的人处处爱表露自己的新奇感所致。
现代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上一篇:唐·柳宗元《种柳戏题》
下一篇: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