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竹影几千秋":庐山的竹影历经了无数个春秋,
# 千秋:岁月久远。,庐山:山名,为中国著名避暑胜地。
"云锁高峰水自流":云雾环绕着高耸的山峰,溪水自在地流淌。
# 自流:自然地流动,自动地流。,高峰:最高点或最高部分。
"万里长江飘玉带":万里长江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
# 玉带:古时官员腰间所佩的玉饰带子。
"一轮明月滚金球":一轮明月好似滚动的金球。
# 明月:明亮的月亮。,一轮:表数量。用称圆月、红日等。
"路遥西北三千界":庐山向西北伸展,遥远无边,似乎连接着广阔的天地,
"势压东南百万州":其雄伟气势,足以震慑东南的众多州郡。
# 百万:虚指,言数量极多。
"美景一时观不尽":庐山的美景一时看不尽,
# 不尽:有尽头,不完。,一时:短时间,一时半刻。,美景:优美的景色。
"天缘有份再来游":若有缘分,日后定当再来游览。
# 再来:再一次来。,天缘:天意安排的机缘,非常巧合的缘份。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庐山美景题材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庐山的竹影、云雾、流水、长江、明月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庐山的清幽、壮丽与雄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借众多自然景象,写出了庐山的壮美以及诗人对其的喜爱与眷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诗人开篇点明庐山的竹影历经漫长岁月,云雾缭绕在高峰间,水流自在流淌,描绘出庐山宁静悠远、清幽秀丽的自然风貌,为全诗奠定了写景的基调。颔联“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这两句运用精妙的比喻,把万里长江比作飘动的玉带,将一轮明月比作滚动的金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长江的蜿蜒与明月的明亮圆润,从宏观角度描绘出庐山周边壮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颈联“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诗人从空间维度着笔,“路遥西北三千界”写出庐山向西北延伸,仿佛连接着遥远的天地,展现其辽阔;“势压东南百万州”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庐山气势之雄伟,能够震慑东南众多州郡,突出庐山的雄浑气势。尾联“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诗人直抒胸臆,感慨庐山美景众多,一次难以观赏完,表达出对庐山美景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传达出希望日后有缘再来游览的美好愿望,使情感得到升华。
3. 作品点评
《庐山诗》以庐山为核心,诗人朱元璋凭借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庐山的迷人景致。诗中,庐山的竹影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云雾缭绕于高峰,江水潺潺自流,长江似玉带飘拂,明月如金球滚动,远近高低的景色相互映衬,尽显庐山的雄浑与秀丽。诗人对庐山的描绘,满溢着由衷的赞美与深切的向往。他以独特视角捕捉庐山之美,让庐山的清幽、辽阔与壮美跃然纸上。读者随着诗句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庐山的山水之间,既能领略到自然景观的瑰丽神奇,又能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生动呈现,更能激发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思索。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庐山的热爱,进而唤起自身对自然的珍视与热爱,在心灵深处引发对自然之美的深度共鸣。
上一篇:明·高启《宫女图》
下一篇:明·全室宗泐《采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