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晚风起":晚风从芦苇丛中吹来,
"秋江鳞甲生":秋天江水漾起鳞甲般的波浪。
# 鳞甲:形容风吹水的波纹像鱼鳞。
"残霞忽变色":晚霞很快改变了颜色,
# 忽变色:很快改变了颜色。忽变:一作忽改
"游雁有馀声":宿歇的征雁还有声响。
"戍鼓音响绝":军营的鼓声停了下来,
# 绝:停止。这里指军营的鼓声。,戍鼓:驻防军营的鼓声。
"渔家灯火明":渔家的灯火已经点亮。
"无人能咏史":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
# 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独自月中行":我独自在月下徘徊彷徨。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泊牛渚》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作者在旅途中夜泊牛渚时的所见所感展开,通过描绘秋江夜景,抒发了作者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首联“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描绘了晚风吹动芦苇丛,秋天的江水泛起如鳞甲般的层层涟漪的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凄清衰飒的基调,同时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萧瑟。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歌在表现情感时更加含蓄、深沉。动静结合:颔联中“残霞忽变色”是视觉描写,“游雁有余声”则是听觉描写,诗人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晚泊时的孤寂与凄清。同时,“残霞变色”是动态描写,“游雁余声”则带有静态的意味,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用典:尾联“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运用了东晋袁宏咏史的典故。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而如今诗人身处同样的牛渚之地,却感叹无人能咏史,自己只能独自在月下徘徊。这一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巧妙地抒发了诗人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慨,含蓄批判了排斥贤才的社会现实。
3. 分段赏析
此诗首联以简洁之语奠全诗凄清基调。晚风吹苇丛,左右摇曳,秋江微澜似鳞甲。“晚”“秋”二字,冷气逼人,亦映诗人心境。颔联两句继续写眼前之景,满天的晚霞忽然改变了颜色,远处天边征行的大雁隐约传来声响。“残霞”点出一个“晚”字,“远雁”烘托出秋的气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点染,却处处紧扣诗题。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颈联现时间推移,军营鼓声歇,渔家灯火明。无时间词,却以“鼓响绝”“灯火明”显夜深,顺承自然,见诗人用心。尾联两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语,如今再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诗人只有独自在月下寂寞地徘徊。当年咏史的人已不在,只有那一轮明月仍高悬在空中。历史的兴亡,人事的更替,诗人触景生情,一时间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两句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含蓄批判了排斥贤オ的社会现实。其中“独自”一语既是诗人独身一人的生动写照,又是其寂寞心境的真实流露。俯仰古今,追慕前贤之情在这一声感叹声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4. 作品点评
全诗文字简洁,风格流畅,写景见长。风拂苇动,水波微漾;残霞变色,远雁轻鸣;戍鼓声歇,渔灯初明。明媚中透着凄清,清新中藏着萧瑟。借景抒情,情由境发,情与景融,实为佳作。
# 意尽晚景,尾句用袁宏咏史事,万切于牛渚也。按杨诚斋晚景一联亦曰:暮天无定色,过雁有归声。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落句正自叹所处不如谢尚耳,又恰收足“晚”字。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
宋陆游《入蜀记》
# 三、四写晚景有神。结处同一用事,而不及太白“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句之玲珑生动矣。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首联“芦苇晚风”与“秋江鳞甲”互文为对,此是律体中之别一格,可征禹锡诗之多变化而不拘于常规也。
近代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
# 何义门:落句正自叹所处不如谢尚耳,又恰收足“晚”字。纪昀:三、四写晚景有神。结处同一用事,而不及太白“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句之玲珑生动矣。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子兰《千叶石榴花》
下一篇:唐·白居易《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