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大江间":峡口位于大江之中,
"西南控百蛮":在西南方向上控制着众多少数民族地区。
# 百:一作“白”。
"城欹连粉堞":山城倾斜,连着白色的矮墙,
"岸断更青山":江岸中断之处,更见青山绵延。
"开辟多天险":自开天辟地以来,这里便是很多天然的险要之地,
# 多:一作“当”。
"防隅一水关":凭借一道江水成为防御的关隘。
"乱离闻鼓角":在战乱流离中听到战鼓号角声,
"秋气动衰颜":秋天的肃杀之气触动了我衰老的容颜。
"时清关失险":时局清平的时候,这关隘似乎失去了险要的意义,
"世乱戟如林":世道混乱之时,这里兵器林立。
"去矣英雄事":往昔的英雄事迹都已远去,
"荒哉割据心":那些妄图割据一方的想法实在荒唐。
"芦花留客晚":芦花摇曳,似乎在挽留客人,天色渐晚,
"枫树坐猿深":猿猴坐在幽深的枫树林中。
"疲苶烦亲故":我疲惫衰弱,麻烦亲友照顾,
"诸侯数赐金":当地的官员多次赐予我钱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芦花留客晚,枫树坐猿深”,通过描写傍晚的芦花、栖息着猿猴的幽深枫树,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身处乱世的忧愁与伤感。直抒胸臆:“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等句,直接表明在战乱中听到战鼓号角声,秋日萧索触动衰老容颜,直白地展现出诗人面对乱世的忧愁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诗人以宏大的视角点明峡口的地理位置,它屹立于大江之中,地势险要,是控制西南诸多蛮夷部落的关键要冲。一个“控”字,尽显峡口的战略意义,宛如一位威严的将军,掌控着西南大地的局势,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颔联“城欹连粉堞,岸断更青山”承接首联,具体描绘峡口周边景象。山城因地势倾斜,城墙上白色的女墙连绵起伏,与大江相伴;江岸虽中断,却又连接着无尽的青山。“欹”字生动地展现出山城依地势而建的独特姿态,“断”与“更”则巧妙地勾勒出江岸与青山相互交错、连绵不绝的画面,一静一动间,尽显峡口景色的壮美与神秘。颈联:诗人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感叹自开天辟地以来,峡口便是天然的险要之地,凭借一道江水成为重要的防御关隘。此句从时空的维度,强调峡口自古以来在军事防御上的关键地位,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厚重历史感。尾联“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笔锋一转,从对峡口的描写转向对现实的感慨。在这动荡离乱的年代,诗人听闻远处传来的鼓角之声,那是战争的信号,不禁让他心生忧虑。萧瑟的秋风吹拂着诗人衰老的容颜,此时的他,历经磨难,目睹国家动荡,内心满是忧愁与无奈,衰老的容颜恰似那个衰败时代的写照。其二首联“时清关失险,世乱戟如林”,诗的开篇便形成鲜明对比。清平之时,峡口的险要似乎失去了作用;而一旦世道混乱,这里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兵器林立,战火纷飞。此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历史的规律,也暗示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动荡不安。颔联“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诗人回顾往昔,那些曾经的英雄事迹都已远去,而那些企图割据一方的野心是多么荒唐。在这两句诗中,杜甫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表达了缅怀之情,同时也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妄图分裂国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展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统一的渴望。颈联“芦花留客晚,枫树坐猿深”,诗人的笔触从历史拉回到眼前的现实景象。秋日里,白色的芦花随风摇曳,似乎在挽留着客人,让他们沉醉于这美景之中;远处的枫树林中,猿猴坐在枝头,更显山林的幽深寂静。这两句诗通过对芦花、枫树和猿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尾联“疲苶烦亲故,诸侯数赐金”,诗人诉说自己年老体衰、疲惫不堪,生活的艰辛让他不得不麻烦亲友的帮助。夔州都督柏茂林多次赐金周济他,这虽解了燃眉之急,却也让诗人心中充满无奈与辛酸。此句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漂泊异乡、生活窘迫的状况,让读者感受到他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上一篇:唐·李白《东山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