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袁崇焕浏览量:2
xiāng
féng
xiào
yíng
qīn
chéng
zhǐ
jiào
tán
bīng
cái
jiān
wén
gōng
dào
xióng
zuì
míng
kāng
kǎi
liè
dòng
xuè
miàn
shēng
bèi
rén
tòng
wèi
lèi
shēn
xiāo
shī
shēng

译文

记得相遇时相视而笑相迎,亲受教诲深夜研习兵法。文武双全再无其他人才可比,当功绩达到卓越非凡的程度时,却成为了被人诬陷的罪名。情绪激昂,愤怒得眼眶都要瞪裂,胡须似乎都要竖起来,脸上沾满模糊的热血,却仍然面容栩栩如生。背着别人,悲痛到了极点,只能为你进行私人的祭祀,在深夜里泪水洒落,痛哭到声音都发不出来。

逐句剖析

"记得相逢一笑迎":记得相遇时相视而笑相迎,

"亲承指教夜谈兵":亲受教诲深夜研习兵法。

"才兼文武无余子":文武双全再无其他人才可比,

# 余子:其他的人。

"功到雄奇即罪名":当功绩达到卓越非凡的程度时,却成为了被人诬陷的罪名。

# 罪:指朝廷以“失陷广宁”“纳贿贪赃”等不实之词,冤判熊廷弼死刑,籍没其家产,暴尸不葬,传首九边,以儆效尤。,功:指熊廷弼三次赴辽,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慷慨裂眦须欲动":情绪激昂,愤怒得眼眶都要瞪裂,胡须似乎都要竖起来,

# 须:须发的缩略语,胡须和头发。,裂眦:眼眶瞪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模糊热血面如生":脸上沾满模糊的热血,却仍然面容栩栩如生。

# 面如生:面目如生。此处赞扬熊廷弼高风亮节、虽死犹生的精神。,模糊热血:指熊廷弼传首九边、血肉模糊的头颅。

"背人痛极为私祭":背着别人,悲痛到了极点,只能为你进行私人的祭祀,

"洒泪深宵哭失声":在深夜里泪水洒落,痛哭到声音都发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是明代袁崇焕所写的一首诗。全诗以回忆相逢起笔,继而评议因功获罪,描绘“传首九边”的惨状,最后叙述私祭行动。此诗围绕对英雄的悼念与对朝政腐败的批判。先忆相逢夜谈兵,展现英雄才略,再揭示因功获罪的荒唐,描绘惨状以显社会残酷,最后通过私祭表传承遗志决心。此诗结构布局巧妙,富有特色,情感丰富强烈,堪称悼亡诗中的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腊月二十八,熊廷弼的首级被传至宁远。锦衣卫总兵胡应龙作为朝廷特使,趾高气扬地命令队伍在熊廷弼首级前依次走过。面对此景,宁远府司政袁崇焕满心不忍,只能怒咬下唇、暗自悲愤。待队伍行毕,袁崇焕突然大声喝令“跪下!”,刹那间,全体官兵整齐划一地跪于雪地,面朝熊廷弼首级。数日后,心绪渐平的袁崇焕,怀着复杂的情感,挥笔写下此诗,将心中的愤懑与哀思倾注于笔墨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全诗以回忆起笔,描绘与逝者相逢时夜谈兵法的场景,展现其文武全才;进而评议逝者因卓越功绩而获罪,深刻揭示朝政的荒唐腐败;再刻画逝者蒙冤遇害的惨状,反映专制社会的残酷;最后叙述自己背着他人私下祭奠,深夜痛哭的情景,暗示不畏强暴、传承遗志的决心,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对黑暗现实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以辽东局势严峻、满朝文武谈辽色变的背景,烘托出熊廷弼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胸有成竹的军事自信;借熊廷弼对年轻位卑的袁崇焕笑脸相迎、彻夜谈兵的行为,烘托其礼贤下士的风范与二人志趣相投的深厚情谊。

3. 分段赏析

首联“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掀开了熊廷弼与袁崇焕相知相交的历史篇章。彼时辽东局势如黑云压城,后金铁骑虎视眈眈,满朝文武闻“辽”色变,畏葸不前。然而熊廷弼却以“一笑迎”的姿态,将胸中丘壑化作决胜千里的从容。这个“笑”字,既是对严峻战局的举重若轻,更是其军事自信的外显——他坚信凭借战略智谋与军事韬略,定能扭转危局。与此同时,“一笑迎”还暗含着熊廷弼面对无端革职听勘的豁达心境。即便深陷莫须有的政治诬陷,他也未被怨愤蒙蔽,反而以君子之度笑对风波,尽显磊落襟怀。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年轻位卑的袁崇焕登门拜访时,熊廷弼并未因身份悬殊而倨傲,而是以平等姿态“一笑迎”之。这一笑,消解了等级的隔阂,彰显其礼贤下士的长者风范,也为两人的思想碰撞埋下伏笔。“亲承指教”中的“承”字,看似谦辞,实则饱含袁崇焕对熊廷弼发自肺腑的敬重。二人彻夜长谈兵事,围绕“先守后战”的战略方针深入探讨,从兵力部署到城池防御,从兵种协同到后勤保障,每一个军事细节都被反复推敲。这种跨越年龄与地位的深度交流,不仅展现了两人战略眼光的高度契合,更体现出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诗人选取“夜谈兵”这一典型场景,以小见大,将两人肝胆相照的知己情谊刻画得入木三分,为后续情感抒发筑牢根基。颔联“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笔锋陡然一转,从温馨的回忆跌入残酷的现实。“才兼文武”四字,精准概括了熊廷弼的卓越才能。史料记载,他不仅熟稔兵法韬略,能在沙盘前运筹帷幄,更身怀精湛武艺,左右手开弓皆能百步穿杨。这种“上马能征战,下马善谋略”的全才特质,在明末将星凋零的时代,堪称凤毛麟角。“无余子”三字,则以夸张笔法强调其才能远超同辈,无人能出其右。后句“功到雄奇即罪名”,却如惊雷炸响,道尽时代的荒诞。熊廷弼三次赴辽,以雷霆手段整肃军纪、加固城防,令后金闻风丧胆,不敢轻易犯境。然而,他的赫赫战功非但未换来嘉奖,反而成为政敌构陷的“罪证”。“雄奇”本是褒义词,在此却成了杀人利刃,这一充满悖论的表述,既是对黑暗政治的血泪控诉,也是对熊廷弼悲剧命运的深沉喟叹。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满腔悲愤化作掷地有声的呐喊,读来令人扼腕。颈联“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聚焦于熊廷弼蒙冤遇害后的惨烈场景。“传首九边”的刑罚,本欲以威慑手段平息朝堂非议,却不料让熊廷弼的忠魂更显悲壮。诗人摒弃华丽辞藻,采用白描手法,如同一幅写实画卷:熊廷弼的头颅怒目圆睁,眼角几乎因愤怒撕裂;胡须根根倒竖,似有未竟的怒吼在喉头盘旋;即便血肉模糊,面容却依旧透着凛然正气,仿佛生前的刚直品格凝固成永恒。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勾勒出熊廷弼嫉恶如仇的鲜明形象,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其宁折不弯的精神气节展露无遗。“面如生”三字,巧妙呼应首联的“相逢一笑”,形成跨越生死的情感闭环——昔日谈笑风生的知己,如今只剩忠魂不灭。这种时空对照,既加深了悲剧色彩,也寄托了诗人对熊廷弼精神永存的崇高敬意。尾联“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将情感推向高潮。在奸佞当道、黑白颠倒的朝堂之上,公开祭奠熊廷弼竟成奢望。“私”字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明末政治的腐朽本质:朝廷为维护虚假颜面,不惜压制正义之声,连生者缅怀逝者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袁崇焕只能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于凄冷营帐中偷偷设坛。烛火摇曳下,他望着熊廷弼的牌位,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夜谈时的默契、战场上的谋略、蒙冤时的坚毅……千言万语化作两行清泪,最终“哭失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既是对知己离世的悲怆哀鸣,也是对世道不公的无声控诉。诗人以细腻笔触,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交织,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奈与坚守,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江上曲》

下一篇:明·张羽《早春游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