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事业总成空":我这一生的事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 事业:指诗人立志报国,抵御强敌,维护大明王朝社稷永固的事迹。
"半世功名在梦中":半辈子的功业和名声都好像是在梦中一般。
# 功名:功业和名声。
"死后不愁无勇将":在我死了以后不用发愁没有英勇的将领,
"忠魂依旧守辽东":我忠诚的灵魂依然守候着辽东这片疆土。
# 辽东:都司名。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设立辽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阳市),辖区相当今辽宁大部。明正统后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区)。自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十五年(1624年)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绝命诗。诗人在临刑前感慨自己一生的事业化为乌有,半生功名仿若梦中虚幻。然而,即便面临死亡,他依然心系国家,相信死后会有勇将保卫国家,而自己的忠魂也将继续守护辽东,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2. 分段赏析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前两句聚焦生前感慨:诗人慨叹自己因遭陷害而事业未竟、功名成空,一生为国家安危浴血奋战的功绩与声名,竟被莫须有的冤屈罪名彻底抹杀,字里行间浸透了对抗金大业中道崩殂的沉痛惋惜。“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后两句转向身后心境:其一,诗人坚信国家不缺勇将继续抗敌;其二,表明自己虽身赴刑场,忠魂仍将飞越千里,驻守曾经拼死守护的辽东沙场,继续迎击来犯之敌。这既是对国家前途的拳拳期许,也暗含着“身可死,志不灭”的刚烈誓言。作为民族英雄,袁崇焕以生命践行报国之志,其赤胆忠心日月可鉴;作为大明忠臣,他对朝廷的耿耿忠诚天地为证。然而,“忠魂守辽东”的壮语,虽彰显了生前抗金的决绝,却终究是英雄含冤之际的无奈心声,于家国危局实则无力回天。事实上,明末统治集团的腐败昏聩已病入膏肓,自袁崇焕死后,再难寻觅愿为王朝殊死拼杀的忠勇之士。三十余载后,明王朝终在内外交困中轰然崩塌,崇祯帝亦落得自缢煤山的凄凉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3. 作品点评
在这首最后的遗诗中,作者以生命为笔,向世人庄严告白:无论生死,自己始终是明廷的忠勇之将、不灭忠魂,字字句句驳斥着强加于身的莫须有罪名。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斯人虽逝,英魂永驻。历史的长河中,总在演绎着凤凰涅槃的传奇。数百年光阴流转,那浴火的凤凰并未消逝——它集结香木,在岁月的淬炼中重获新生。
# 这首绝句是袁崇焕临刑前随口而作。诗中述说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及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恨,表达了大义凛然、以身殉节的豪迈气概。作者从回顾“一生事业”起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数十载风风雨雨的坎坷经历。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石瑞良《袁崇焕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