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zhōng
sòng
bié

朝代:明作者:袁崇焕浏览量:2
zǎi
jiā
bié
yōu
sòng
jūn
hán
jìn
bǎo
dāo
tóu
zhī
fèi
tóng
shēng
yòng
ān
wēi
wèn
liú
zhàng
zhǐ
yīn
xuě
chǐ
héng
yuán
wèi
fēng
hóu
yuán
qīn
xiāng
wèn
kuì
biān
chén
shàng
wèi
shōu

译文

离家已经5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侯。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逐句剖析

"五载离家别路悠":离家已经5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

"送君寒浸宝刀头":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

# 肺腑:比喻内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曰“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何用安危问去留":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

"策杖只因图雪耻":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

# 雪耻:雪洗耻辱。《淮南子·泛论训》载“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抱怨雪耻”。,策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魏徵《述怀》诗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横戈原不为封侯":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侯。

# 封侯:指班超万里封侯的故事。《后汉书·班超转》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横戈:横握戈矛,对敌作战。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之雄姿。陆游《长杨赋》诗曰“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故园亲侣如相问":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

#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诗曰:“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愧我边尘尚未收":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 边尘:指边境战事。戴叔伦《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诗曰:“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边中送别》是明代军事家、诗人袁崇焕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作于辽东战场,记录了诗人送别同乡亲友南归时的心境。全诗以家国情怀为底色,通过四联递进式结构完整呈现了戍边者的精神境界:首联既点明离乡的时令背景,又交代了边关送别的特殊场景;颔联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宽慰乡亲,展现出不计个人安危的担当;颈联直抒胸臆,剖白守卫辽东、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尾联则在功业未成的反思中,将个人荣辱升华为家国大义。全诗摒弃传统借景抒情的婉约笔法,以直抒胸臆的豪迈气魄打破窠臼,骨力遒劲如铸铁,意境开阔似边关。全诗气势雄浑,音节清亮,对仗工整,诗意高远,不落俗套,称得上是边塞诗中的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边中送别》是明代军事家、诗人袁崇焕创作的七言律诗。明思宗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后,任命曾遭排挤而告病归乡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此前约在天启六年(1626年)前后,家乡亲友赴边关探望袁崇焕,此诗即作于此时,系其送别亲友返乡之际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为社稷安危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英雄气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寒浸宝刀头”,刀为寒气所浸,既是实景,又隐喻戍边将士的坚韧与离别的苍凉,将环境之寒与心境之寒融为一体。用典:“故园亲侣如相问”暗引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典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典,但反其“冰心”之澄澈为“愧我边尘”的惭怍,既延续了亲友牵挂的送别主题,又赋予其卫国未竟的悲怆色彩。

3. 分段赏析

刘熙载《艺概·诗概》指出:“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纵观中国诗歌史,书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袁崇焕的《边中送别》却展现出独特风貌,既无传统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亦无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态,更不见卿卿我我的私语呢喃。明代诗人高适曾在《别韦参军》中写道:“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而作为辽东军事支柱的袁崇焕,在此诗中借送别场景,彰显了以社稷安危为重、不计个人荣辱的英雄气概。首联紧扣题旨,构建出完整的时空坐标。起句“悠”字承载多重意蕴:其一指向悠思,思念亲人。暗合《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思,与诗人《忆母》诗中“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的故园之念形成互文;其二悠远,故土遥远。呼应《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的意境,此刻诗人镇守辽东,与广西藤县故里遥隔千山万水;其三悠久,离家五载。“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与五年戍边现实形成对照,当亲友返乡团聚之际,戍边者的复杂心绪自然涌现。诗人以“寒浸宝刀”续写送别场景,寒刃凝霜的意象既点明秋冬时令,又暗含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此处容易引起读者对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别的联想,而李商隐“世路干戈惜暂分”的诗句,恰可视为对这种非常规送别场景的注脚。当戎装与泪眼交织,诗人的选择已然突破传统离别的范式。至于诗人戎装送别的原因。颔联“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作出深刻阐释。“何用问”的决绝姿态,彰显着置生死于度外的襟怀。诗人将“留”字解作戍守边关的必然选择:图谋雪耻而非追求封侯,这种价值取向既是对“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世俗观念的反拨,亦与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襟怀形成精神共鸣。两句诗如金石掷地,将全诗的爱国情怀推向高潮。尾联“故园亲侣如相问”的语调陡转舒缓,暗含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典故。诗人以“边尘未净”作答,将归乡之念转化为报国之志,其心境澄明如玉壶冰心。这种以典故藏锋的写法,既保持语言的凝练,又将言外之意、象外之境留给读者体悟,在情感张力达到顶点后,以绵长余韵收束全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可谓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现代程步涛《军旅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胡俨《锦鸡图》

下一篇:明·谢榛《秋日怀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