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犹记昔年情":犹记当年兄弟你随我一起,
# 公车:即官车。
"万里从戎塞上征":不远万里远征塞外的那份深情厚谊。
# 戎:一作我。
"牧圉此时犹捍御":如今我作为辽东地方官长,仍然守卫着这片土地,
# 捍御:捍卫领土,抵御米犯之敌。,牧圉:此指边境。
"驰驱何日慰升平":什么时候才能荡平敌寇以符太平盛世之愿呢。
# 升平:太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自古以来兄弟之情就友爱无间,
"肯把须眉负此生":怎肯辜负堂堂七尺男儿的一生呢。
"去住安危俱莫问":来去和安危都不用担心,
"燕然曾勒古人名":我要像古人一样扫平敌人,刻石记功于边疆。
# 燕然:山名,即令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送别季弟南还之事,既回顾过往征战,表达对边境安宁的期盼,又抒发兄弟间友爱之情,彰显自身及兄弟不负须眉、愿为国效力的志向,展现了诗人甘为国家效死的热忱与豪迈气概。
2. 分段赏析
首联“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诗人开篇追忆往昔,“公车”一词点明昔日兄弟一同入京赴试的经历,那是求入仕途、为国效力的开端。而后“万里从戎塞上征”,描绘出兄弟又一同奔赴东北边塞,投身保家卫国的战场。这两句诗将兄弟间的亲密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出兄弟情谊的深厚,更重要的是,在这相随相伴中,蕴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无论是求仕还是赴边,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或文或武,兄弟二人皆在所不辞,为全诗奠定了家国大义与兄弟深情交织的情感基调。颔联“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此联承接首联,由兄弟间的情谊转向对边关战事的描写。“牧圉”代指边疆防御之事,诗人表明当下依旧要奋力抵御外敌。“驰驱”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为保卫国家而奔波、征战的情景。而“何日慰升平”则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天下太平的深切期盼,同时也暗示了边疆战事的严峻与漫长,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为实现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懈奋斗的决心。颈联与尾联“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颈联进一步升华情感,诗人指出,兄弟之间仅仅有友爱之情是不够的,身为男儿,更要肩负起天下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做出一番事业。尾联则在送别情境下,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去住安危俱莫问”,诗人让弟弟不必担忧自己的安危,体现出一种豪迈与坚毅。“燕然曾勒古人名”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像古代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名将那样,勇往直前,荡平敌寇,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这两联将兄弟情与家国志紧密相连,展现出诗人高尚的品格与伟大的抱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3. 作品点评
全诗以兄弟友爱开篇,以报国之志收尾,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读之令人振奋。
上一篇:明·高启《晓睡》
下一篇:明·王叔承《震泽普济寺观古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