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é
zhū
jiāng
yóu
hǎi
dǎo

朝代:明作者:袁崇焕浏览量:2
zhàn
shǒu
wēi
yóu
piān
yīn
shèng
zhòng
shēn
chóu
róng
huá
zhī
zhuāng
mèng
zhōng
fèn
rén
jiāng
wèi
yōu
biān
xìn
jiǔ
kāi
zhōng
shì
dìng
shì
fāng
cāo
shí
xiū
piàn
yún
yuè
yīng
cháng
duàn
chūn
椿
shù
diāo
líng
yòu
qiū

译文

战争防守迟缓无法自主,偏偏因为身处胜地更添深深忧愁。荣华之事我已知道不过是庄周梦蝶,我心怀忠愤,人们却要说我是杞人忧天。边境冲突长久开启最终会有定局,内部争斗刚起,什么时候才能休止?一片浮云,一轮孤月,真叫人肝肠寸断,椿树枯萎凋零,又过了一年秋天。

逐句剖析

"战守逶迤不自由":战争防守迟缓无法自主,

# 逶迤:犹豫不决。

"偏因胜地重深愁":偏偏因为身处胜地更添深深忧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荣华之事我已知道不过是庄周梦蝶,

# 庄梦:即庄周梦蝶。

"忠愤人将谓杞忧":我心怀忠愤,人们却要说我是杞人忧天。

# 杞忧:即杞人忧天,指无谓的担心。

"边衅久开终是定":边境冲突长久开启最终会有定局,

# 边衅:边境上的争端、战争。

"室戈方操几时休":内部争斗刚起,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 室戈方操:即同室操戈,内讧。指崇祯皇帝轻信皇太极反问计误降,杀罪于袁崇焕。

"片云孤月应肠断":一片浮云,一轮孤月,真叫人肝肠寸断,

"椿树凋零又一秋":椿树枯萎凋零,又过了一年秋天。

# 椿:一作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偕诸将游海岛》是明代袁崇焕创作的七言律诗。主围绕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及爱国情怀展开,既展现了自身战守不得自由的无奈,也表达了对明王朝内部矛盾的忧心。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与用典相结合,“庄梦”“杞忧”等典故深化情感。首联点出愁绪,颔联表明心境,颈联叹内外患,尾联借景强化哀伤。作品体现出诗人从容儒雅的大将风度,以及身处明末复杂局势下深沉的爱国忧思,是借景抒怀、反映时代矛盾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天启六年(1626)秋,彼时袁崇焕在宁远前线,与将领们同游海岛(或为觉华岛,即如今的菊花岛)。他身负御敌守土之责,却因不肯攀附魏忠贤奸党,遭排挤日甚,于军事上难有施展。在这般局势下,他写下此诗,宣泄满腔忠愤,亦流露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巡视海岛之机,抒爱国情怀的词作。借巡视海岛的经历,描绘了自身战守不自由的状况,以及对边境战事和明王朝内部争斗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无奈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片云孤月应肠断”一句,暗含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意。在杜甫原诗中,以“片云”“孤月”自喻,展现自己漂泊无依却孤高皎洁的心境。袁崇焕在此诗中,同样借“片云孤月”之景,将自身与边关将士的孤独处境融入其中,表面写景,实则自比。他以孤月自喻,表明自己虽远离朝廷,身处边关,却依然如孤月般保持着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忠心,用典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将自身情感与典故意境完美融合,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忠诚与孤独。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点出“游”岛的关键意义——乃是巡视觉华岛的重中之重。以“逶迤”形容觉华岛的边防线,尽显其绵长曲折之态,又用“胜地”凸显它地理形势险要,着重强调其克敌制胜的战略价值。要知道,此岛与宁远隔海相望,相距仅十五里之遥,是明军囤积粮食、兵器的关键基地。面对擅长游骑的后金军,大海成了天然屏障,哪怕后金知晓这里是明军后勤要地,也只能望海兴叹、驻足不前。诗人深知觉华岛的重要,生怕自己稍有差错,便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游”岛时心情并不轻松,“愁”字堪称全篇感情基调与诗眼。紧接着两句,诗人感慨自己一心为公,反倒遭人误解,为上联的“愁”做了具体阐释。诗人远离故乡奔赴边关抵御后金,难道是为了讨赏求荣、追逐富贵?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场虚幻庄梦。袁崇焕为官清廉,任蓟辽督师时,经手百万银两,父亲离世却无钱发丧,死后抄家“家无余赀”。可他为国尽忠、奋勇杀敌,却难获理解。且不论朝廷猜疑、阉党谗言、同僚妒忌,就连普通百姓,不也有不少觉得筑城守战是“杞人忧天”?这一联在句式上很有特色:为契合对仗,两句皆为倒装,正常语序是“我(虽)已知荣华(是)庄梦,人(却)将谓忠愤(是)杞忧”。一经倒装,既添抑扬顿挫之感,又将“荣华”“忠愤”前置强化,令人印象深刻。“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对首联“愁”字进一步拓展。展望未来,外患并不可怕,内乱才最堪忧。诗人筑城守战之时,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他以敏锐洞察力,透彻分析概括明廷内外局势。“边衅久开”与“室戈方操”对举,深刻揭示两军对峙的潜在危机。于内部而言,若“室戈”不停,国势日衰,外部“边衅久开”不仅难平,明朝社稷都将不保。尾联两句最为精妙。巡视结束已近夜半,满怀愁绪的诗人仰望天空,见片云漂泊、孤月悬空,国事家事萦绕心头,怎能不肝肠寸断。“片云”“孤月”是景,“断肠”是情,二者皆含孤独,故以“应”字相连。正如王夫之在《薹斋诗话》所言:“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诗人仰望片云、孤月,实则也是审视自身。无依无靠的边关将士,不也同样孤独?此句表面写片云、孤月,实则融合三者,情景交融、意蕴深远。诗人虽远离朝廷(天外),忠心却如孤月皎洁,暗含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意,用典自然无痕,恰似“水中着盐,存味不见质”(林纾《畏庐论文》)。末句“椿树凋零又一秋”,陡生思乡之叹:“唉!父亲亡故,又过一年了!”情致凄婉,言尽而意无穷。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讲“以景结情最好”,诚然如此!

4. 作品点评

读完此诗,不禁令人叹息。英雄的抱负,恰似水中捞月,难以实现;英雄的境遇,犹如困兽犹斗,左右维艰。宦海沉浮,长吁短叹,唯留那冷月高悬天际。艰难至此,仍需奋勇前行。尾联之中,景致与诗意交融,将情感寄于景色之中,着实是景情合一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朱多《访仙亭》

下一篇:明·袁宏道《竹枝词(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