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守逶迤不自由":战争防守迟缓无法自主,
# 逶迤:犹豫不决。
"偏因胜地重深愁":偏偏因为身处胜地更添深深忧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荣华之事我已知道不过是庄周梦蝶,
# 庄梦:即庄周梦蝶。
"忠愤人将谓杞忧":我心怀忠愤,人们却要说我是杞人忧天。
# 杞忧:即杞人忧天,指无谓的担心。
"边衅久开终是定":边境冲突长久开启最终会有定局,
# 边衅:边境上的争端、战争。
"室戈方操几时休":内部争斗刚起,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 室戈方操:即同室操戈,内讧。指崇祯皇帝轻信皇太极反问计误降,杀罪于袁崇焕。
"片云孤月应肠断":一片浮云,一轮孤月,真叫人肝肠寸断,
"椿树凋零又一秋":椿树枯萎凋零,又过了一年秋天。
# 椿:一作桩。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巡视海岛之机,抒爱国情怀的词作。借巡视海岛的经历,描绘了自身战守不自由的状况,以及对边境战事和明王朝内部争斗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无奈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片云孤月应肠断”一句,暗含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意。在杜甫原诗中,以“片云”“孤月”自喻,展现自己漂泊无依却孤高皎洁的心境。袁崇焕在此诗中,同样借“片云孤月”之景,将自身与边关将士的孤独处境融入其中,表面写景,实则自比。他以孤月自喻,表明自己虽远离朝廷,身处边关,却依然如孤月般保持着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忠心,用典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将自身情感与典故意境完美融合,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忠诚与孤独。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点出“游”岛的关键意义——乃是巡视觉华岛的重中之重。以“逶迤”形容觉华岛的边防线,尽显其绵长曲折之态,又用“胜地”凸显它地理形势险要,着重强调其克敌制胜的战略价值。要知道,此岛与宁远隔海相望,相距仅十五里之遥,是明军囤积粮食、兵器的关键基地。面对擅长游骑的后金军,大海成了天然屏障,哪怕后金知晓这里是明军后勤要地,也只能望海兴叹、驻足不前。诗人深知觉华岛的重要,生怕自己稍有差错,便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游”岛时心情并不轻松,“愁”字堪称全篇感情基调与诗眼。紧接着两句,诗人感慨自己一心为公,反倒遭人误解,为上联的“愁”做了具体阐释。诗人远离故乡奔赴边关抵御后金,难道是为了讨赏求荣、追逐富贵?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场虚幻庄梦。袁崇焕为官清廉,任蓟辽督师时,经手百万银两,父亲离世却无钱发丧,死后抄家“家无余赀”。可他为国尽忠、奋勇杀敌,却难获理解。且不论朝廷猜疑、阉党谗言、同僚妒忌,就连普通百姓,不也有不少觉得筑城守战是“杞人忧天”?这一联在句式上很有特色:为契合对仗,两句皆为倒装,正常语序是“我(虽)已知荣华(是)庄梦,人(却)将谓忠愤(是)杞忧”。一经倒装,既添抑扬顿挫之感,又将“荣华”“忠愤”前置强化,令人印象深刻。“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对首联“愁”字进一步拓展。展望未来,外患并不可怕,内乱才最堪忧。诗人筑城守战之时,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他以敏锐洞察力,透彻分析概括明廷内外局势。“边衅久开”与“室戈方操”对举,深刻揭示两军对峙的潜在危机。于内部而言,若“室戈”不停,国势日衰,外部“边衅久开”不仅难平,明朝社稷都将不保。尾联两句最为精妙。巡视结束已近夜半,满怀愁绪的诗人仰望天空,见片云漂泊、孤月悬空,国事家事萦绕心头,怎能不肝肠寸断。“片云”“孤月”是景,“断肠”是情,二者皆含孤独,故以“应”字相连。正如王夫之在《薹斋诗话》所言:“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诗人仰望片云、孤月,实则也是审视自身。无依无靠的边关将士,不也同样孤独?此句表面写片云、孤月,实则融合三者,情景交融、意蕴深远。诗人虽远离朝廷(天外),忠心却如孤月皎洁,暗含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意,用典自然无痕,恰似“水中着盐,存味不见质”(林纾《畏庐论文》)。末句“椿树凋零又一秋”,陡生思乡之叹:“唉!父亲亡故,又过一年了!”情致凄婉,言尽而意无穷。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讲“以景结情最好”,诚然如此!
4. 作品点评
读完此诗,不禁令人叹息。英雄的抱负,恰似水中捞月,难以实现;英雄的境遇,犹如困兽犹斗,左右维艰。宦海沉浮,长吁短叹,唯留那冷月高悬天际。艰难至此,仍需奋勇前行。尾联之中,景致与诗意交融,将情感寄于景色之中,着实是景情合一之笔。
上一篇:明·朱多《访仙亭》
下一篇:明·袁宏道《竹枝词(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