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tíng
liá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diàn
fēng
huǎng
yǐng
zuò
chóu
shù
luò
zhōng
tíng
míng
yuè
duō

译文

露湿的竹席色泽如同玉一样,风中摇曳的帷幔,影子像水波般晃动。静坐时,见树叶飘落而生出愁绪,中庭里洒满了明月的光辉。

逐句剖析

"露簟色似玉":露湿的竹席色泽如同玉一样,

"风幌影如波":风中摇曳的帷幔,影子像水波般晃动。

"坐愁树叶落":静坐时,见树叶飘落而生出愁绪,

"中庭明月多":中庭里洒满了明月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前庭凉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简练笔触描绘秋夜庭院之景,前两句写露湿的竹席如玉石般温润,风中帷幔的影子似水波荡漾,勾勒出清凉静谧的夜景;后两句转入抒情,诗人因见落叶而生淡淡闲愁,又以中庭满溢的明月收束,将情思融入景物。诗作语言浅近,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秋夜细微景致的捕捉与平和心境的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这首诗以简练笔触描绘秋夜庭院之景,体现了诗人对秋夜细微景致的捕捉与平和心境的流露。

2. 写作手法

白描:“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庭院中的景象。“露簟色似玉”形象地写出了竹席因沾染露水而色泽如玉,让人感受到竹席的清凉质感;“风幌影如波”则生动地描绘出帘子在微风中摇曳,影子如同波浪般晃动的动态画面。点染:“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借落叶与明月点染独坐愁思,“坐愁”直接点明了诗人孤独愁闷的心境,而“树叶落”和“明月多”这两个意象则起到了点染的作用。树叶飘落容易引发人们的伤感之情;明月高悬则常常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以视觉描写为主,勾勒出清凉静谧的夜景。“露簟”指被夜露打湿的竹席,“色似玉”既写出竹席经露水浸润后泛出的温润光泽,又暗示了秋夜的寒凉,露水凝结于席,触感必然清冷,而“玉”的比喻更添一份素净雅致;“风幌”即随风轻摇的帷幔,其影子在月光或灯火映照下“如波”般晃动,以动态的“波”状写静态的“影”,既显风的轻柔,又让静谧的夜有了一丝细微的灵动。这两句没有渲染,仅以“玉”“波”两个贴切的比喻,便将秋夜的清凉表现出来。后两句“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由景入情,将视角转向诗人自身与更广阔的庭院,流露秋夜独坐时的淡淡思绪。“坐愁树叶落”中,“坐”点出诗人的动作,静坐在庭院之中,“愁”字直白却不浓烈,是因见树叶飘落而生的轻愁。这“愁”并非悲戚,更像是对秋意渐浓、时光流转的自然感慨,符合秋日文人常见的闲愁心境;“中庭明月多”以景结情,写庭院中洒满皎洁的月光,“多”字既状月色之盛,又反衬出夜的空寂。明月的清辉与落叶的萧瑟形成对照,却未加剧愁绪,反而让那份轻愁在月光的笼罩下更显平和。这两句将诗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不直抒胸臆,却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独坐时的宁静与微思,余味含蓄而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下一篇:唐·崔道融《秋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