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体柔弱":丁香花柔弱的枝条纵横交结,
# 丁香: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
"乱结枝犹垫":宛若一张棕丝经纬相错的棕垫。
# 垫:下也。凡物之下堕,皆可云垫。
"细叶带浮毛":只见细嫩的丁香叶上覆盖着若隐若现的绒毛,
"疏花披素艳":稀疏的花朵玲珑洁白,是那样朴素而明艳。
"深栽小斋后":丁香应该好好地种植在书斋后面,
"庶近幽人占":并且希望它陪伴着隐士成长,因为只有隐士才配独享它。
# 幽人:指幽居之人,隐士。,近:一作使。,庶:幸、希翼的意思。
"晚堕兰麝中":晚年生活在花香浓郁的环境中,
"休怀粉身念":切不可怀有贪图享乐的念头呀。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丁香纤细柔弱、素艳清雅的形态,以及散发芬芳、无惧凋落的特质,借对丁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丁香的喜爱,以及对如丁香般高洁品质和超脱精神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将纵横交结的丁香枝条比作棕丝经纬相错的棕垫,形象地描绘出丁香的外形,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其形态特点。细节描写:“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通过对丁香叶上的浮毛和稀疏素艳花朵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丁香花的鲜活姿态,体现诗人观察入微。托物言志:尾联“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借丁香即便身处美好环境也不应贪图享乐,表达诗人自勉自励,不贪图安逸,心怀高远抱负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首句“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纵横交结的丁香枝条比作棕丝经纬相错的棕垫,极为形象地勾勒出丁香枝条的形态。“柔弱”一词生动展现出丁香体态的娇弱之姿,而一个“乱”字,看似形容枝条杂乱,实则于无序中凸显出自然天成之美,让丁香的形象真切地跃然纸上,于此间,诗人对这一名花的怜爱之情也悄然流露,仿佛在怜惜这柔弱的生命在自然中肆意生长的模样。次句“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是诗人对丁香更为细致入微的刻画。“带”和“披”两个动词的精妙运用,赋予了丁香细叶与疏花以鲜活的动态感,仿佛细叶轻柔地携带着浮毛,花朵优雅地披散着素艳之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细嫩丁香叶上若隐若现的绒毛,以及稀疏花朵玲珑洁白且朴素明艳的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不仅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景物敏锐且细致的观察力,更展现了其高超的描摹能力,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丁香独特的美感,也流露出诗人对丁香的欣赏之意。第三句“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诗意在此处发生了转折与升华。“庶”表达了希望之意,“幽人”象征着高洁的隐士。诗人希望将丁香深植于书斋之后,让其陪伴隐士。丁香高雅的气质与隐士高洁的品格相契合,二者相伴,既能使隐士赏心悦目,也符合丁香本身的特质。这里,丁香已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成为了高尚情操的象征。而诗人借由对丁香与幽人关系的描述,实则是在自勉和期冀,表明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即便身处平凡的生活场景,也向往着如丁香与幽人般的高洁境界。末句“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自勉自励之词。此时的杜甫,居草堂时已年近半百,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起伏。他以丁香即便凋零也如兰麝般散发香气为喻,告诫自己,即便在晚年生活于如花香浓郁般安逸的环境中,也绝不能心生贪图享乐之念。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坚定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展现出他即便身处困境或相对安宁的时刻,都始终保持着对自我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不被外在环境所迷惑,始终铭记自己的责任与抱负。
下一篇:唐·杜牧《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