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uě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uán
suì
zài
mǎo
liù
nián
chūn
èr
yuè
yuè
huì
hán
shí
tiān
tiān
yīn
fēi
xuě
lián
xiāo
jìng
hào
hào
shū
wèi
xiē
luò
é
máo
piāo
xiè
hán
xiāo
chūn
máng
cāng
biàn
fēng
lǐn
liè
shàng
lín
cǎo
jìn
jiāng
shuǐ
jié
hóng
qián
xìng
huā
绿
dòng
yáng
zhī
zhé
suǒ
lián
xìng
shāng
fēi
nián
fāng
jué
shàng
tiān
yǒu
shí
lìng
píng
fēn
bié
hán
gǒu
fǎn
cháng
shēng
jiē
yāo
è
guān
shèng
rén
shǐ
yǒu
shuō
huò
shuǐ
bīng
huò
shū
shuāng
shā
shàng
jiàng
jǐng
zhèng
jiào
xià
fáng
zāi
niè
xuě
jīn
xìn
měi
fēi
shí
jié

译文

元和年间岁次辛卯,是六年的春天二月。二月最后一天是寒食节,天气阴沉夜晚飘起雪花。连着夜晚又到整日,大雪纷纷还未停歇。雪大得像落下的鹅毛,密集如同飘飞的玉屑。春寒消散春天一片苍茫,气候改变寒风凛冽。上林苑的草全被雪埋没,曲江的水又重新结冰。红色的杏花干枯而死,绿色的杨枝被冻折断。怜惜的是万物的本性受到伤害,并非可惜春天芳华的消逝。上天有既定的时令,四季正常区分开来。寒暖如果反常,万物生长都会受到阻碍。我观察圣人的心意,鲁史中有相关记载。有的记载水不结冰,有的记录霜不肃杀万物。对上可警示政治教化,对下可预防灾祸发生。这场春雪如今怎么样,确实很美但不合时节。

逐句剖析

"元和岁在卯":元和年间岁次辛卯,

"六年春二月":是六年的春天二月。

"月晦寒食天":二月最后一天是寒食节,

"天阴夜飞雪":天气阴沉夜晚飘起雪花。

"连宵复竟日":连着夜晚又到整日,

"浩浩殊未歇":大雪纷纷还未停歇。

"大似落鹅毛":雪大得像落下的鹅毛,

"密如飘玉屑":密集如同飘飞的玉屑。

"寒销春茫苍":春寒消散春天一片苍茫,

"气变风凛冽":气候改变寒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上林苑的草全被雪埋没,

"曲江水复结":曲江的水又重新结冰。

"红乾杏花死":红色的杏花干枯而死,

"绿冻杨枝折":绿色的杨枝被冻折断。

# 枝:一作柳。

"所怜物性伤":怜惜的是万物的本性受到伤害,

"非惜年芳绝":并非可惜春天芳华的消逝。

"上天有时令":上天有既定的时令,

"四序平分别":四季正常区分开来。

"寒燠苟反常":寒暖如果反常,

"物生皆夭阏":万物生长都会受到阻碍。

# 生:一作性。

"我观圣人意":我观察圣人的心意,

"鲁史有其说":鲁史中有相关记载。

"或记水不冰":有的记载水不结冰,

"或书霜不杀":有的记录霜不肃杀万物。

"上将儆政教":对上可警示政治教化,

"下以防灾孽":对下可预防灾祸发生。

"兹雪今如何":这场春雪如今怎么样,

"信美非时节":确实很美但不合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古体诗。以元和六年春二月的一场春雪为题材,通过描写春雪的情况及对万物的影响,发表对时令和自然规律的见解。诗开篇点明时间为元和六年春二月寒食节,夜晚天阴下雪,雪连日不止,如鹅毛、玉屑般纷纷扬扬。春雪导致春寒料峭,上林苑的草被雪覆盖,曲江的水再次结冰,杏花因寒冷而干枯,杨枝被冻折。诗人怜惜万物受到伤害,认为上天有既定的时令,四季应正常区分,寒暖若反常,万物生长都会受到阻碍。并引用鲁史记载,说明反常气候对政教和防灾的警示意义,指出这场春雪虽美但不合时节。整首诗表达对春雪伤害物性的关注,对遵循自然规律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将春雪比作鹅毛和玉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雪飘落时的形状和密度,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雪的形态。借景抒情:“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通过描写春雪带来的寒冷使春天的景象变得苍茫,上林苑、曲江的变化以及杏花、杨枝受损的景象,抒发对春雪伤害物性的怜惜之情。用典:“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引用鲁史记载的水不冰、霜不杀等事例,说明反常气候的记录早有先例,增加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自己对时令反常的忧虑和对遵循自然规律的思考提供历史依据。

2. 分段赏析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交代春雪发生的时间是元和六年春二月寒食节,描绘下雪的情景,从夜晚开始下雪,连日不停,用“鹅毛”“玉屑”比喻,生动展现春雪的大而密,为下文写春雪的影响做铺垫。“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描写春雪带来的寒冷对春天万物的影响,春天变得苍茫,上林苑草被埋,曲江水结冰,杏花干枯,杨枝冻折,具体展现春雪对物性的伤害,引发诗人的怜惜之情。“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诗人由春雪对物性的伤害,引发对时令和自然规律的思考,认为寒暖反常不利于万物生长,引用鲁史记载说明反常气候的警示意义,最后指出这场春雪虽美但不合时节,深化主题,表达对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浑《蝉》

下一篇:唐·白居易《秋池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