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阁柴扉星散居":草阁柴门,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
# 星散居:指住在山里的人家非常稀疏,如同天上散布着几颗星星。
"浪翻江黑雨飞初":江黑浪翻,秋雨开始飘洒。
"山禽引子哺红果":山禽引着雏鸟飞来啄食红果,
# 引子:带着幼鸟。
"溪友得钱留白鱼":溪边的渔家女接过钱把白鱼留下。
# 留白鱼:将白色的鱼留下。,溪友:水边的女人。一作溪女。
"商胡离别下扬州":胡商离开这里东下扬州,
# 商胡:经商的胡人。
"忆上西陵故驿楼":想起往年曾登上西陵古代驿楼。
# 西陵:古代驿站名。一作兰陵。
"为问淮南米贵贱":请为我问一声淮南米价的贵贱,
# 淮南:唐淮南道。
"老夫乘兴欲东流":我也想乘兴东下远游。
# 流:一作游。,老夫:作者自称。
"一辞故国十经秋":离开京城不觉已经十个春秋,
"每见秋瓜忆故丘":每看到秋瓜就想起故乡林丘。
# 丘:一作侯。
"今日南湖采薇蕨":如今他还在南湖上采薇蕨,
# 南:一作东。郑监所在,公《夔州咏怀》诗云:“南湖日扣舷。”
"何人为觅郑瓜州":谁替我去访问一下这位郑瓜州。
# 州:原注:今郑秘书审。,瓜:一作袁。
"沈范早知何水部":何水部早就受到沈约、范云的赏识,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植、刘桢却没等到您这位薛郎中。
# 郎中: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独当省署开文苑":您独力在尚书省开辟了文坛,
"兼泛沧浪学钓翁":又常在沧浪江上泛舟学钓鱼老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该把李陵、苏武看作我们的导师,
"孟子论文更不疑":孟云卿这样评论诗文我毫不怀疑。
# 孟子:指唐代人孟云卿,作者的朋友。
"一饭未曾留俗客":他从来不曾留俗客吃过一顿饭,
"数篇今见古人诗":如今流传的几篇佳作真像古人的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我又想起了襄阳的孟浩然,
"清诗句句尽堪传":他的诗句清新,句句都能流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如今老一辈的诗人不能再写出有新意的诗句,
# 耆旧:年高望重者。
"漫钓槎头缩颈鳊":只能随意钓钓鱼,钓那“槎头缩颈编”。
# 槎头缩颈鳊:人常用槎拦截鳊鱼,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槎头鳊: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颈:一作项。
"陶冶性灵在底物":我靠什么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心灵,
# 底物:什么事物。,在:一作存。
"新诗改罢自长吟":修改好新写的诗篇再反复诵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深知谢灵运和谢眺最擅长这本领,
# 能事:所擅长的。,二谢:指南北朝时代的诗人谢灵运和谢眺。,孰知:深知。孰:通“熟”。
"颇学阴何苦用心":可我愿学阴铿、何逊那样刻苦专心。
# 阴何:指南北朝诗人阴铿和何逊。,学:一作觉。
"不见高人王右丞":情怀高逸的王右丞再也见不到了,
# 王右丞: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蓝田丘壑漫寒藤":如今蓝田别墅的山丘涧谷里爬满寒藤。
# 漫:一作蔓。,蓝田丘壑:指王维在终南山下的辋川别墅。
"最传秀句寰区满":他的秀丽诗句传遍全国,
# 寰区:宇宙,天下。
"未绝风流相国能":他的文采风流没有断绝,在王相国身上又显露出才能。
# 相国:原注:右丞弟,今相国缙。指王维的弟弟王缙。
"先帝贵妃今寂寞":先帝和贵妃都已离开了人世,
# 寂寞:没有动静,一种对死的委婉说法。,今:一作俱。,贵妃:诗中指杨贵妃。,先帝:诗中指唐玄宗。
"荔枝还复入长安":荔枝还是照样送进了长安城。
"炎方每续朱樱献":南方献过红樱桃后每每又献上它,
# 朱樱:樱桃。,炎方:炎热的南方。
"玉座应悲白露团":皇帝在玉座上看见这白露团似的荔枝肉应该伤心。
# 白露团:即指荔枝。团:一作寒。,玉座:指故去的唐玄宗。
"忆过泸戎摘荔枝":记得我从泸州、戎州经过时曾经在树上采摘过荔枝,
# 泸戎:唐代泸州和戎州。泸州在今四川泸州一带。戎州在今四川宜宾一带。两地都产荔枝。
"青峰隐映石逶迤":青枫树隐隐衬映着山石蜿蜒。
# 逶迤:曲折而延续不断的样子。
"京中旧见无颜色":京城里人看到它时,该已失去这种鲜艳的颜色,
# 旧见:曾经见过。旧:一作华应。
"红颗酸甜只自知":那一粒粒鲜红果实,只有尝过的人知道它的酸甜。
"翠瓜碧李沈玉甃":翠瓜、碧李沉浸在玉缸水底,
"赤梨葡萄寒露成":赤梨、葡萄经过寒露才长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可怜它们在枝藤上原都一样,
"此物娟娟长远生":只因为荔枝生在远方,人们就觉得它特别喜人。
# 娟娟:美好的样子。,此物:指荔枝。
"侧生野岸及江蒲":它悄悄生在野岸上直长到江边,
"不熟丹宫满玉壶":不是在宫里成熟却也把宫里玉壶盛满。
# 玉壶:指宫中用器。,丹宫:皇宫。
"云壑布衣骀背死":有才能的高士一辈子当个平民在高山野谷里默默老死,
# 骀:通“跆”,践踏。,云壑:云雾缭绕的山沟。
"劳生重马翠眉须":为了让美人满足,劳人害马谁也不会哀怜。
# 须:需要。,翠眉:代指杨贵妃。,重马:一人两马。重:一作人害。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寄托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坎坷经历的感慨,充分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以“蔓寒藤”来形容蓝田别墅的荒芜景象,仿佛将那藤蔓比作了岁月的绳索,缠绕着诗人对王维的怀念之情,也暗示了王维去世后,其曾经的生活场景如同被寒藤遮蔽一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光彩。
3. 分段赏析
《解闷十二首》的前二首,仇兆鳌注称“即事兴感”。这两首诗从夔州风景写起,以山水对举展开:“山禽引子哺红果”是山间生机之景,“溪友得钱留白鱼”为江边人情之事。《杜臆》认为,“草阁柴扉”是杜甫居所,山禽哺子见其与自然相适,溪友留鱼显人我两忘之境。诗中“故丘”“秋瓜”等意象关联郑审(郑秘监),他原居瓜洲,此时已谪居南湖,诗人借"无复有访觅者"感慨其境遇寂寥。黄生指出,诗中“故”“秋”“瓜”等字连环呼应,是绝句的笔法技巧,即便大家也会偶用这种谋篇之法。第三至八首以“感怀诗人”为核心:第三首怀郑审,第四首念薛琚,第五首忆孟云卿,第六首思孟浩然,第八首怀王维。第七首“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乃杜甫自叙诗学理念,表明其通过研磨诸家诗法提升创作,字句推敲间见对艺术的追求。第九至十二首则托物言志,借蜀地荔枝针砭时弊:“泸戎摘荔”暗讽贡品运输失真,“玉壶盛荔”批判统治者为求珍馐劳民伤财,最终以“远德好色致乱”的感慨,直指天宝之乱的根源——当君王沉溺享乐而忽视贤德,恰如将偏远荔枝置于玉壶,却对布衣贤才视而不见,这种荒诞现象正是国家中衰的隐喻。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杜甫在说自己的写诗经验。他觉得写诗能修养心性,那诗人靠什么写好诗呢?他自己就是下苦功夫、用心去写的,每次写诗,都要反复念、反复改。同时他也注重向前人学习,既熟读谢灵运、谢朓那些充满才情灵性的诗,更留意学习阴铿、何逊这些苦吟诗人,像他们一样刻苦用心地写诗。《读杜心解》云:“自言攻苦如此。”《石洲诗话》云:“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
# 前二首,即事兴感,此从夔州风景叙起。上二句,山水对言。山禽引子,山间之景;溪友留鱼,江边之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留”字逸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何限悲凉。下四首皆借荔枝道兴。蛋岁贡荔枝,志所触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朱注:时有胡商下扬州,来别,因道其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因人动兴。“离别”,商自与其徒别耳。朱注以为“来别”,太泥。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预思解闷。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刘会孟曰:因瓜忆郑审,为金陵有瓜州,号郑瓜州,皆词人跌荡之态,亦多类此。
明李攀龙《唐诗广选》
# 此诗二“故”字、二“秋”字、二“瓜”字,连环钩搭,亦绝句弄笔之法。大家时一为之耳。
清黄生《杜诗说》
# “忆故丘”,因而忆郑监。郑监长安所居,与故丘近也。今公在夔府,郑在南湖,彼此离乡,故云尔。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故”、“秋”、“瓜”字特重见致(首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少陵云:“李陵苏武是吾师。”少陵沉雄顿挫,与苏、李淡宕一派殊不相类,乃知古人师资,不在形声相似,但以气味相取。
唐唐寅《诗笺》
# 此怀孟云卿也,“苏、李吾师”,此述其论诗。“今见古人”,此称其作诗。便知云卿诗格,独能力追西汉。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数篇今见”,乃孟子自为诗。服其议论,而美其风雅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首(“沈范早知何水部”、“李陵苏武是吾师”等)皆怀诗人,而兼及自写。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解闷》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漫钓槎头缩项鳊。”《襄阳耆旧传》: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美,常禁人采捕,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鳊”。……孟浩然尝有诗云:“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用此事也。苕溪渔隐曰:山谷以今时人名入诗句,盖取法于少陵。少陵诗云:“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又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之类是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上二,忆其诗句;下二,叹其人亡。新句无闻,而徒然把钓,则耆旧为之一空矣。“槎头缩项鳊”,即用浩然句。孟诗:“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又:“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此独记名,以别于(孟)云卿。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东坡言:“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顾老杜诗曰:“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又曰:“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孟诗在子美意中居何等也?
清乔亿《剑溪说诗》
# 王士禛曰:子美与孟浩然诗不同调,此诗可谓具眼,次篇(按即“不见高人王右丞”)亦具眼,公论古人不必苟同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耆旧新语,孟已独漱其芳,今无能为者,漫以把钓之逸致方之而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韩子苍云:东坡尝语参僚曰:如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者,乃知此老用心甚苦,后人不复见其剞劂,但称其浑厚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陶冶性灵”,乃此公实得语,然非“用心”不可。……“改罢长吟”,此用心之所得,得诗之趣,斯得诗之益矣。公谓李白佳句“似阴铿”,论者谓公有不满白之意,试读此诗,岂其然乎?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自言攻苦如此。卤莽其学殖者,可以矍然矣。“将”字与“纵之将圣”“将”字,同一微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将自己插在中间,杜每有此章法(“陶治性灵”二句下)。邵云:此老苦心乃尔,后人草草何耶?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言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二谢”只作性灵一边人看,“阴何”只作苦心锻炼一边人看,似乎公之自命,乃欲兼而有之,亦初非真欲学阴、何,亦初非真自许为二谢也。正须善会。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苏斋)师曰:杜言:“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此二句必一气读乃明山也。所赖乎陶冶性灵者,夫岂谓仅恃我之能事以为陶冶乎!仅恃在我之能事以为陶冶性灵,其必至于专骋才力,而不衷诸节制之方,虽杜公之精诣,亦不敢也。所以新诗必自改定之,改定之后,而后拍节以长吟之,苟其隙之未中窾,一音之未中节者,仍与未改者等也。……二谢者,非果二谢有此事也,语意之间,直若欲云杜陵野老将能事,不便直说,而假二谢以言之,曰:岂知具二谢之能事,而亦不能不学阴,何之艰苦,刻意以成之乎!苦字非正称之语,乃是旁敲之语,试看有二谢如许之才力,而却亦甘为阴、何之刻苦乎!苦字神理,只得半面,苦字只似就阴、何一边卑之无其高论,若谦下,若敛抑之词,其实亦何尝阴、何果实如此,直是对上“二谢”“能事”,不得不如此。……夫然后上七字“二谢”“能事”四字轩然飞扬而出。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 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储光羲有孟之古,而深远不及;岑参有王之缛,而又以华靡掩之。故杜子美称“吾怜孟浩然”,称“高人王右丞”,而不及储、岑,有以也夫。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金壶记》:王维与弟缙,名冠一时。时议云:论诗则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美二王诗笔竞爽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赞襄阳只一“清”字,赞摩诘只一“秀”字,品评不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诗为蜀贡荔枝而作。谓仙游久闷,时荐未改,自伤流落,不获与炎方花果共荐寝园,不胜园陵白露、清秋草木之悲也。
明末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
# 此章志旧贡未除也。诗情悠远,含有两意:荔技为先庙所嗜,当兹续献,得无对“露团”而凄然乎?荔枝又祸乱所因,至此还来,得无抚“玉座”而惕然乎?盖两讽云。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何限悲凉(“玉座应悲”句下)。下四首皆借荔枝遣兴。蜀岁贡荔枝,志所触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下一篇:唐·李商隐《春日寄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