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居淇水上":我隐居在淇水之上,
# 淇:淇水,在河南省北部。,屏居:隐居。
"东野旷无山":东边的原野空旷没有山峦。
# 旷:空而宽阔。
"日隐桑柘外":太阳隐没在桑树和柘树之外,
# 柘:柘树,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可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木料。常与桑树并称为“桑柘”。,日:此处指太阳,和下句“河”对应。也是对“无山”的延续描写。
"河明闾井间":河水在里巷和村落间闪耀着明亮的光。
# 闾井:村落。
"牧童望村去":牧童朝着村子的方向走去,
"猎犬随人还":猎犬跟着人一同回来。
"静者亦何事":如此安静的我还能做什么呢,
# 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
"荆扉乘昼关":白天也把柴门关上。
# 乘昼:趁着天尚未黑。,荆扉:柴门。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淇水时的田园景致,营造出静谧悠然的氛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自然,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的田园景色,借宁静开阔的自然景观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为静景描写,展现田园傍晚宁静的风光;“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是动景描写,描绘出田园生活中人物与动物的活动,动静结合,使田园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以景结情:尾联“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通过描写诗人白天关闭柴门这一行为,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以景语作结,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对淇水边的景致进行整体描绘,视野开阔,毫无山脉遮挡。随后的四句着重刻画乡村田野在黄昏时刻的景色。颔联中,“隐”与“明”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黄昏落日的独特景象,太阳虽已西沉,但余晖依旧洒落在河面上,远远望去,河水澄澈明亮。颈联运用白描手法,质朴平实,描绘出暮色笼罩下村民悠然归家的动态画面,生动展现出乡村黄昏既充满活力又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悠然神往。尾联视角一转,聚焦到诗人自身。诗人自谓是清静无为的隐者,趁着天色尚明,随手关上柴门。这一日常的动作描写,巧妙地流露出诗人田园生活的闲适与豁达。
# 右丞诗长于山林。“河明闾井间”一联,诗人所未有也。“牧童”、“田犬”句尤雅净。
元方回《瀛奎律髓》
上一篇: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下一篇:唐·崔国辅《杂曲歌辞·丽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