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桑初绿即为别":桑树刚刚开始有绿叶的春天你就与我离别了,
# 条桑初绿:指春天。条桑,一作“桑条”。
"柿叶半红犹未归":到了柿时叶子红了一半的秋天你仍未归还。
# 柿叶半红:指深秋。
"不如村妇知时节":你比不上农民妇女有时间观念,
"解为田夫秋捣衣":因为她们还懂得在秋天时为田间劳作的丈夫洗干净衣衫。
# 捣衣:用木棒在石板上敲打衣裳。,解:懂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亲诗。描绘了从条桑初绿时节诗人离家,到柿叶半红时仍未归的情景,通过与村妇能为田夫适时准备秋衣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以及因未能陪伴妻子而生的愧疚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将妻子按时为自己操心与村妇按时为田夫秋捣衣作对比,突出自己对妻子照顾不周的愧疚,强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寄内》一诗开篇,诗人便以“条桑”“柿叶”入笔。“条桑初绿即为别”,当桑树枝条刚刚泛绿,春风轻柔拂动,景色宜人,本应是夫妻相伴、共赏春光的美妙时刻,然而诗人却不得不踏上行程。“即为别”三字,尽显启程的匆忙。一个“即”字,生动勾勒出诗人与妻子仓促话别的场景,从中亦能窥得诗人对慈母满怀的孝顺之心。“柿叶半红犹未归”,此时已至深秋。从桑条初绿到柿叶半红,不过短短半年,可诗人望着那半红的柿叶,妻子的身影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思念如潮水般汹涌。诗人因守丧需在家待满三年,仅仅到了深秋,便生出“犹未归”之感。这并非抱怨守孝时日漫长,而是满心都挂念着妻子,致使他对时间的感知变慢,对与妻子相见的渴望愈发急切。守丧期间,诗人常去稼场观看农民收获,也会到村居中与乡人饮酒闲谈。在此过程中,他深切了解到农民的真实生活,更被他们质朴纯粹的爱情所打动。“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这正是农民夫妻恩爱的生动写照。一句“不如”,道尽诗人心中的万千感慨。这些朴实的田夫村妇,虽生活清苦,却夫妻和睦,相互关爱。诗人曾在《赠内》中表明,愿如黔娄、冀缺一般,甘守贫贱;效仿梁鸿、孟光,与妻子相敬如宾。可回首自己多年在宦海沉浮,四处奔波,空有满腹诗书礼仪,在疼爱妻子这方面,竟比不上村妇。这两句看似平淡的白描诗句,实则含蓄地蕴含着诗人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妻子深厚的情谊、深深的愧疚,以及对复杂险恶的官场生涯的厌弃。
4. 作品点评
《寄内》一诗,以质朴无华的白描手法贯穿始终,未着一丝典故痕迹。其文风自然流畅,仿若日常交谈般平实,词句脱口而出,却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邃幽远的意味,情韵袅袅,动人心弦。诗人凭借此诗,将对妻子的深切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同时也倾诉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诸多感慨,尽显至情至性。
# 品味后两句诗的语调口吻,白居易是有点快快不快了,故有责备之意。但这也从侧面见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意,倘若夫妇情薄如纸,当不至作诗相催。
现代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
上一篇:唐·李廷璧《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