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qīng
bǎ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ūn
qīng
bǎn
zài
dōng
mén
tiān
hán
yìn
tài
bái
huáng
tóu
ér
xiàng
西
shù
wān
gōng
gǎn
chí
shān
xuě
bīng
xiāo
qīng
shì
fēng
yān
bái
rén
yān
shū
jūn
rěn
dài
míng
nián
cāng

译文

我军驻扎青坂在东门,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黄头奚儿一天天向西推进,几骑敌兵拉开弓就敢冲突。山上的雪河里的冰天晚风萧瑟,青的是烽烟白的是人骨。怎能捎封书信给我军,忍耐等到春天切莫过于仓促。

逐句剖析

"我军青坂在东门":我军驻扎青坂在东门,

# 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青坂:唐军驻军之地。当距陈陶斜与咸阳不远,今今陕西周至、武功之间的太白山区。

"天寒饮马太白窟":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 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饮马:给马喝水。

"黄头奚儿日向西":黄头奚儿一天天向西推进,

# 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奚儿:犹胡儿。安禄山部队中有很多是奚、契丹等部族。《安禄山事迹》:“禄山反,发同罗、奚、契丹、室韦、曳落河(胡言壮士)之众,号父子军。”,黄头:指黄头室韦,是东胡的一支。这里指安禄山的部队。

"数骑弯弓敢驰突":几骑敌兵拉开弓就敢冲突。

# 数骑弯弓敢驰突:写安史叛军得胜后的骄横。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山上的雪河里的冰天晚风萧瑟,

# 野萧瑟:指寒风凄厉。,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

"青是烽烟白人骨":青的是烽烟白的是人骨。

# 白人骨:即白是人骨,白色的是人骨。,烽烟:烽火,军事告警信号。烽:一作人。,青:字从上文而省,文章中也常有此格。这两句写败后惨景。

"焉得附书与我军":怎能捎封书信给我军,

#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

"忍待明年莫仓卒":忍耐等到春天切莫过于仓促。

# 仓卒:犹仓猝。匆忙突然,毫无准备。,明年:一作“明春”。,忍:坚忍。《旧唐书·房琯传》说:“琯与贼对垒,欲持重以伺之,为中使(宦官)邢延恩等督战,苍黄失据,遂及于败。”所以希望我方忍待。杜甫这时正陷安史叛军中,行动不自由,又找不到捎信的人,所以很焦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青坂》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系其“诗史代表作之一,与《悲陈陶》同写安史之乱中唐军连遭惨败的史实。此诗以冷峻笔调描绘了天宝十五载(756年)青坂之战的残酷景象,通过时空交错的结构展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刻反思。首联“去住彼此无消息以省略主语的特殊句法,暗示了官军与百姓在战火中的隔绝;颔联“黄头奚儿日向西通过敌方的剽悍与官军的怯懦形成对比;颈联“山雪河冰野萧瑟以白描手法勾勒战场的肃杀,“青是烽烟白人骨则以色彩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尾联“忍待明年莫仓卒既体现战略理性,又暗含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诗歌运用对比、白描等手法,将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史笔特质相结合,既记录了战争的血色现实,又传递了人民的苦难期盼。作为杜甫困居长安时期的重要作品,其凝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思想,使其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展现了诗人“致君尧舜上的家国情怀与超越时代的历史洞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悲青坂》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被困于沦陷的长安。此前唐军在陈陶斜与青坂两地接连惨败,四万人血洒疆场,叛军气焰嚣张。诗人目睹胡骑横行、百姓涂炭的惨状,结合自身在长安被俘的经历,将对战局的忧虑与对民生的悲悯融入诗中。诗中“忍待明年莫仓卒”的理性呼吁,既源于对唐军冒进致败的反思,也暗含对战略决策的深刻洞察。这段困居长安的经历,促使杜甫从个人仕途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其创作风格也由此更趋沉郁顿挫,为后续“三吏三别”等史诗性作品奠定了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悲青坂》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此诗以安史之乱中唐军青坂惨败为背景,通过“太白窟”“饮马寒”等意象,描绘了战场的肃杀景象。诗人以冷峻笔触展现官军与叛军的力量悬殊,“黄头奚儿日向西”的剽悍与官军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青是烽烟白人骨”的特殊句法强化了战争的血色现实。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结构,既记录了唐军冒进致败的史实,又传递了“忍待明年莫仓卒”的战略理性,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沉郁顿挫的诗史特质与“致君尧舜上”的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黄头奚儿日向西”的剽悍与官军怯懦形成鲜明对照,强化敌我力量悬殊的残酷现实。白描:以“山雪河冰野萧瑟”简练勾勒战地肃杀,不加修饰的语言凸显战争的原始惨状。虚实结合:实写“饮马寒”的士兵困境,虚写“忍待明年”的战略预判,虚实相生中体现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3. 分段赏析

《悲青坂》四联层层递进,首联“去住彼此无消息以省略主语的突兀句式,暗喻官军与百姓在战火中的隔绝,“太白窟”“饮马寒”既点明地理环境的险峻,又暗示唐军的被动处境。颔联“黄头奚儿日向西”通过敌方骑兵的剽悍动态与官军“数骑敢驰突”的怯懦形成对比,强化战场的紧张氛围。颈联“山雪河冰野萧瑟”以白描手法勾勒战地萧索,“青是烽烟白人骨”则以色彩并置的特殊句法,将战争的血色与死亡的苍白凝固于画面中。尾联“忍待明年莫仓卒”跳出具体战事,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缓图”主张,既体现对唐军冒进致败的反思,又暗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结构,将冷峻的战地纪实与炽热的家国情怀熔于一炉,展现了杜甫“诗史”作品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悲青坂》以冷峻笔触与沉郁风格记录了安史之乱的残酷现实。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通过时空交错的结构与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展现了“黄头奚儿日向西”的战场动态,又以“青是烽烟白人骨”的凝练意象定格战争的血色本质。尾联“忍待明年莫仓卒”的战略呼吁,突破单纯抒情层面,体现出诗人超越时代的历史洞察力。其语言凝练如刀,“太白窟”“饮马寒”等意象构成地理与气候的双重压迫感,特殊句法与色彩并置的运用更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数骑弯弓敢驰突”,奚儿之轻视我军也,可轻进兵乎?故有“莫仓卒”之戒。

明王嗣奭《杜臆》

# 落句深伤中人督战,以致一败涂地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青坂之悲,悲屡败而不惩也。与前篇(按指《悲陈陶》)一串。“雪”“冰”“烽”“骨”,所见无余物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写出战败惨景(“山雪河冰”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悲青坂》亦乐府。“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无限凄凉,以十四字括之,愈简愈悲。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浑《闻雁》

下一篇:唐·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