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k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óng
xiào
dōng
bào
háo
西
hòu
guǐ
cháng
xiào
qián
róng
yòu
tiān
hán
hūn
shān
yuǎn
dào
chē
shí
kān
xià
zhòng
dōng
jiàn
hóng
zhú
zhě
shuí
bēi
shàng
yún
wèi
guān
cǎi
měi
jiàn
suì
gōng
liáng
yún
zhí
gǎn
jìn
chōng
xié
nài
yáng
jīng
zhēng

译文

东边有熊罴在咆哮,西边有虎豹在吼叫。身后有鬼在大声嚎叫,前方有狨猴在啼叫。天气寒冷,天色昏暗不见太阳,山路遥远,道路迷茫难辨。驾车来到石龛之下,仲冬时节却见到了虹霓。砍伐竹子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唱着悲歌攀爬如云梯般陡峭的山路。他们是为官府采集优质竹箭,五年来一直供应给梁齐地区。他们痛苦地诉说优质竹杆已采伐殆尽,没有办法完成交付的任务。无奈那渔阳叛军,气势汹汹惊扰着黎民百姓。

逐句剖析

"熊罴哮我东":东边有熊罴在咆哮,

# 熊罴哮我东:“熊罴”四句:写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

"虎豹号我西":西边有虎豹在吼叫。

"我后鬼长啸":身后有鬼在大声嚎叫,

"我前狨又啼":前方有狨猴在啼叫。

# 狨:音戎,猿类,尾作金色,俗谓之金线狨。

"天寒昏无日":天气寒冷,天色昏暗不见太阳,

# 昏无日:昏暗没有太阳。

"山远道路迷":山路遥远,道路迷茫难辨。

"驱车石龛下":驾车来到石龛之下,

"仲冬见虹霓":仲冬时节却见到了虹霓。

# 仲冬见虹霓:这是记载此地气候的殊异的。因为按一般情况,十月没有虹。

"伐竹者谁子":砍伐竹子的是什么人呢,

# 竹:一作木。

"悲歌上云梯":他们唱着悲歌攀爬如云梯般陡峭的山路。

# 上云梯:谓攀登高山。上:一作抱。

"为官采美箭":他们是为官府采集优质竹箭,

# 为官采美箭:“为官”两句:这两句也是伐竹者的答辞。

"五岁供梁齐":五年来一直供应给梁齐地区。

# 梁齐:指河南山东地区,当时唐政府对安史作战多在这一带。,五岁:自天宝十四载(755年)至乾元二年(759年)。

"苦云直簳尽":他们痛苦地诉说优质竹杆已采伐殆尽,

# 直簳尽:可以作箭干的竹子都砍完了。句意是说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簳:一作笴。

"无以充提携":没有办法完成交付的任务。

# 充:一作应。

"奈何渔阳骑":无奈那渔阳叛军,

# 渔阳骑:指安史叛军。

"飒飒惊蒸黎":气势汹汹惊扰着黎民百姓。

# 惊蒸黎:使老百姓不得安生。杜甫就采箭一事而追究其起因。按钱起有《夕发箭场岩下作》及《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二诗,知当时采箭设有专使。钱虽躬预其事,但诗中对此种苦况,反无所反映。,飒飒:本风声,这里形容军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行旅兼忧国伤民题材。诗开篇描绘诗人行旅途中,四周熊罴虎豹咆哮、鬼魅狨猴啼叫,营造出阴森恐怖氛围,又写天气寒冷昏暗、山路难行,还出现仲冬虹霓这一奇异景象。随后引出伐竹者,介绍他们为官府采竹,历经五年供往梁齐,如今优质竹杆用尽,却仍要继续承担任务。最后将百姓苦难与渔阳叛军威胁联系,表达诗人对百姓深切同情与对国家命运担忧,反映出社会动荡、百姓困苦的现实。该诗重点聚焦自身经历,以及亲眼目睹的百姓遭受徭役之苦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对于“石龛”这一事物,并未进行任何直接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忧国伤民题材的诗。诗中营造出一种百姓艰难困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在官府沉重征敛下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渔阳叛军威胁下百姓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开头“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通过描写四周野兽、鬼魅、猴类的叫声,烘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阴森恐怖,也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为下文写伐竹者的苦难做铺垫。白描:“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以简洁质朴语言,勾勒出伐竹者一边唱着悲歌,一边攀爬陡峭山路去伐竹的场景,真实展现伐竹者的艰辛,让读者如临其境。以小见大:诗句示例及分析:诗中以伐竹者这一群体为切入点,描述他们为官府采竹的苦难遭遇。伐竹者只是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经历却代表了当时众多百姓在官府征敛下的悲惨生活。同时,将伐竹者的苦难与渔阳叛军对百姓的惊扰相结合,从小处的百姓劳作之苦延伸至整个国家面临战乱威胁的大背景,深刻揭示出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艰难,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描绘诗人行旅环境,四周猛兽鬼魅嚎叫,从听觉上营造出惊悚氛围,而寒冷昏暗、山路难行的描写,从视觉角度强化环境恶劣,为下文埋下伏笔,也暗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于恐惧之中。中间四句:“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诗人行至石龛下,看到仲冬虹霓这一违背时令的奇异景象,暗示世事反常。紧接着引出伐竹者,“悲歌上云梯”形象展现伐竹者艰难劳作场景,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关注。后四句:“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烝黎。”通过伐竹者之口,交代采竹缘由及困境,连续五年为官府采竹供应梁齐,如今材料匮乏却仍无法停止。最后笔锋一转,提到渔阳叛军威胁百姓,将百姓苦难置于更广阔社会背景下,深化诗歌忧国伤民主题,表达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慎曰:起得奇壮突兀,末段深为时虑。赵彦材曰:此诗起句,连用四“我”字,乃公之新格。吴山民曰:首四句绝古。“天寒”二句,穷旅语。“驱车”二句,纪时变。“伐竹”句以下,插入所见,以寄慨世人之感,全与本题各别,而章法自整。陆时雍:此诗气局最宽,语致最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来数语,全是写其道途危苦颠沛之怀,非赋石龛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张)綖注:上叹行路之艰,是伤己。下叹征求之苦,是悯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起四语,四面皆石,画出“龛”字。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非公不能刻酷伐检,写此难状之景。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起势突兀,若移在中间,只铺排常语。句法本魏武《北上行》。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后(八句)又因龛边所值之人事,触手生出文情。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熊罴”四句,即入中幅铺排语。赞头写出,顿见突兀,可惜位置法。

清顾嗣立《网师园唐诗笺》

# 蒋云:万惨毕集,抵一篇《招魂》读。添出怕人(“仲冬”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石龛诗》:“熊罴咆我东,虎豹吁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叠用四“我”字,本《诗》“有酒醑我”四句句法;叠用东、西、前、后,本《楚辞》“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猿猴,将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左见兮鸣鹃,右睹兮呼鸮”叠用上下左右也。

《杜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冬夜书怀》

下一篇: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