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名园久别离":故乡的名园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
# 久别离:作者于永贞元年(年)被迁逐,至元和十年(年)诏还,历十年时间,故云。,故国名园:指长安。柳宗元生长于长安。故国:指京都长安。
"今朝楚树发南枝":今天我在衡山上的梅树向南的已经萌芽。
# 今朝楚树发南枝:《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此用其语,谓早春时节,新花始开。 楚树:指衡山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发南枝:向南的树已萌芽,谓早春时节。
"晴天归路好相逐":晴朗的天空中,回故乡的道路上希望你赶快追上来,
# 相逐:相追随。
"正是峰前回雁时":现在也正好时值回雁峰前的大雁回归北方之际。
# 正是峰前回雁时:《方舆胜览·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又孔安国《尚书》注:“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此句乃扣合衡阳回雁峰、正月雁回时,以切题意。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怀乡诗。主题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想象归乡的场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急切与喜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柳宗元通过描绘衡山新花盛开的景象,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与归乡之志。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比:诗中“久别离”与“发南枝”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诗人因贬谪而与故乡长期分离的无奈与痛苦,后者则以衡山新花绽放的春景为转折,隐喻困境中的希望与新生。这种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诗人柳宗元由眼前衡山梅树南枝绽放的新花,自然而然地勾起对久别长安家园的深深怀念。这楚地的新花不仅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新机遇与新希望。柳宗元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眷恋难以割舍,那里有着他魂牵梦绕的数亩良田、山丘上的亭台馆舍,以及池塘与深泽相连、碧波荡漾的美景。这美好的家园,不仅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更是他昔日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此刻,蕴藏已久的思归情绪,如同早春新花般悄然绽放,心中的愁闷也随之豁然开朗。后两句“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衡山回雁峰的典故,借指北归的鸿雁。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里,他仿佛与那些雁群一同振翅北归,心中充满了归途的急切与喜悦。他满怀深情地敦促弟弟也尽快启程,一同踏上归途。由于心情大好,他觉得连天气也变得格外明媚,路途也变得顺畅无比。更何况,此时恰逢大雁北归,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兆头。末句以眼前景物作结,雁群不仅传递着春天的气息,更寄托着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与牵挂。这份情感如同余音绕梁,久久不散,展现了诗人在归途中的开朗心境,以及在贬谪永州期间与弟弟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4. 作品点评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手法巧妙、语言凝练、情感内敛的佳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归乡的殷切期盼,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 衡州有回雁峰,皆谓雁至此不复过,自是而回北耳。余按,柳子厚过衡州,见新花开,却寄弟诗云:“故国名园久别离,……”盖子厚自永还阙,过衡州,正春时,适见雁自南而北,故其诗云尔。岂专谓雁至此而回乎,乃古今考柳诗不精故耳。
宋学者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
# 刘辰翁曰:酸楚。后二语澹宕,亦有恨意
明末清初学者蒋之翘《柳集辑注》
# 味诗意盖已北还,而弟尚留永,故寄诗促其行耳。以《祭从弟宗直文》参证,似所寄即宗直也。
清学者陈景云《柳集点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