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重阴盖四邻":绿树重重浓荫遮盖四邻,
# 重阴:指浓阴。重,一作垂。
"青苔日厚自无尘":青苔一天天增厚无浮尘。
# 青苔:指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科头箕踞长松下":挽髻踞坐在高松之下,
# 松:一作林。,箕踞:伸展两脚而坐,形如簸箕。古时坐姿如今跪形,伸足而坐,表示不拘礼法。,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起髻。
"白眼看他世上人":用白眼看那世俗之人。
# 他世上:一作君是甚。,白眼:形容蔑视拘束于礼法的俗士。《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作青白眼,见礼法之士,便以白眼对之。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诗歌描绘了崔兴宗隐居林亭的清幽环境和其孤高傲世的生活状态,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赞赏。
2. 写作手法
白描:“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通过简洁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崔兴宗隐居环境的清幽。象征:“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中,以“松树”象征隐士的高洁与坚强,以“白眼”象征对世俗的不屑,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动静结合:“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两句写静态的环境,“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两句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用典:“白眼看他世上人”中,借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暗喻诗人对世俗的疏离,“白眼”成为批判现实的视觉符号。对比:“白眼看他世上人”中"世上人”的喧嚣与“青苔日厚自无尘”中林亭的幽静形成对比,凸显诗人的价值取向。
3. 分段赏析
“绿树重阴盖四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画面。居处周边,绿树层层叠叠,枝繁叶茂,厚重的树荫如同一把巨大的伞盖,将四邻都笼罩其中。这不仅生动地展现出隐居之地自然风景的清幽秀丽,繁茂的绿树营造出宁静、安逸的氛围;同时,“盖四邻”暗示了树木生长的长期性,侧面反映出主人在此隐居的时间之久,早已与这片自然环境相融相生。“青苔日厚自无尘”将视角由空中转移到地面。诗人留意到地面上的青苔,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发厚实,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青苔的滋生需湿润且少有人迹的环境,“日厚自无尘”不仅描绘了庭院因树荫浓密、少人往来而一尘不染的清幽,更通过环境的静谧,烘托出隐居生活远离尘嚣的纯净与安宁。这两句从不同空间维度进行环境描写,用词精准,为下文主人公的登场,营造出极具氛围感的场景。“科头箕踞长松下”聚焦主人公的行为姿态。“科头”即不戴冠巾,在古代,冠巾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身份与礼仪的象征,主人公摒弃这一束缚,尽显洒脱不羁。“箕踞”指随意伸开双腿而坐,这种坐姿在注重礼法的时代,被视为不合礼仪。而他却在长松下悠然自得地保持这一姿势,长松象征着坚韧、高洁,与主人公不拘小节的行为相互映衬,凸显其不受世俗约束,追求自在生活的态度。“白眼看他世上人”则着重刻画主人公的神态与心境。“白眼”在传统语境中,表达对他人的轻蔑与不屑。主人公以这样的眼神看待世上之人,这里的“世上人”指代那些追名逐利、拘泥于世俗礼法的庸人。通过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孤高的性格,他对世俗的价值观持批判与否定态度,凸显出其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与前文描绘的隐居环境相呼应,完整地塑造出一位远离尘嚣、蔑视流俗的隐士形象。
# 首句写林亭,二句承林亭,写出一种幽静之景。崔处士退隐林亭,自少往来者,地上青苔日见其厚,不必明言无人走而自可见无人走,所谓对景兴起也三句从二句转写出遗世独立之态:“科头”见处士之潇洒,“箕踞”见处士之高傲,“长松下”见处士之隔越尘俗,只七字耳,做出如许神境;一句中有层次,耐人寻味。四句从二句发之,找足脾睨一切之概,神理全在“看他”二字,“他”字尤见处士以青眼看摩诘也。疏野。
唐皎然《诗式》
# 气自睥睨,句却清雅。结傲世语,出世语。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周敬曰:玩世情态,真是嵇、阮家风。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有当时盛称而品不贵者,如王维“白眼看他世上人”……此粗派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