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g
cū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ēng
róng
chì
yún
西
jiǎo
xià
píng
chái
mén
niǎo
què
zào
guī
qiān
zhì
guài
zài
jīng
dìng
hái
shì
lèi
shì
luàn
zāo
piāo
dàng
shēng
huán
ǒu
rán
suì
lín
rén
mǎn
qiáng
tóu
gǎn
tàn
lán
gèng
bǐng
zhú
xiāng
duì
mèng
mèi
wǎn
suì
tōu
shēng
huán
jiā
shǎo
huān
jiāo
ér
wèi
què
hào
zhuī
liáng
rào
chí
biān
shù
xiāo
xiāo
běi
fēng
jìn
shì
jiān
bǎi
lài
zhī
shǔ
shōu
jué
zāo
chuáng
zhù
jīn
zhēn
zhuó
qiě
yòng
wèi
chí
qún
zhèng
luàn
jiào
zhì
dòu
zhēng
shàng
shù
shǐ
wén
kòu
chái
jīng
lǎo
rén
wèn
jiǔ
yuǎn
xíng
shǒu
zhōng
yǒu
xié
qīng
zhuó
qīng
jiǔ
wèi
shǔ
rén
gēng
bīng
wèi
ér
tóng
jìn
dōng
zhēng
qǐng
wèi
lǎo
jiān
nán
kuì
shēn
qíng
yǎng
tiān
tàn
zuò
lèi
zòng
héng

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柴门边鸟雀叽喳喧闹,远行的游子终于跋涉千里归来。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从惊愕中回过神,泪水止不住地擦拭。在这乱世中漂泊无依,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邻人们挤满墙头张望,感慨叹息声此起彼伏。夜深人静时仍点亮烛火,彼此对望仿佛置身梦境。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回到家里终日郁郁寡欢。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回忆过去乘凉的闲暇时光,我常在池边树下徘徊。如今萧瑟北风呼啸,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暂且用它来慰藉这迟暮之年。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逐句剖析

"峥嵘赤云西":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

# 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

"日脚下平地":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 日脚: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

"柴门鸟雀噪":柴门边鸟雀叽喳喧闹,

# 柴门:一作“柴间”。

"归客千里至":远行的游子终于跋涉千里归来。

# 千里至:夸张形容辛苦远归,实际不足五百里。这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归客:一作“客子”。

"妻孥怪我在":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

# 妻孥: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惊定还拭泪":从惊愕中回过神,泪水止不住地擦拭。

# 惊定:一作“惊走”。

"世乱遭飘荡":在这乱世中漂泊无依,

"生还偶然遂":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人满墙头":邻人们挤满墙头张望,

"感叹亦歔欷":感慨叹息声此起彼伏。

# 歔欷:悲泣之声。

"夜阑更秉烛":夜深人静时仍点亮烛火,

# 更: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夜阑:深夜。

"相对如梦寐":彼此对望仿佛置身梦境。

# 梦寐:梦寐,瞌睡做梦。,相对:夫妻俩对坐着。

"晚岁迫偷生":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

# 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晚岁:即老年。

"还家少欢趣":回到家里终日郁郁寡欢。

# 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

"畏我复却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 却去:步步退却地离开,显出娇儿面对杜甫的害怕而不理解的神态。一说此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复:又。,畏我:是说娇儿见我不高兴,有点怕我。

"忆昔好追凉":回忆过去乘凉的闲暇时光,

# 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

"故绕池边树":我常在池边树下徘徊。

"萧萧北风劲":如今萧瑟北风呼啸,

# 萧萧:兼写落叶。

"抚事煎百虑":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 煎百虑:受种种忧虑的煎熬。,抚事:思量当前国事。

"赖知禾黍收":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

# 禾黍:一作黍秫,一作黍稌。,赖: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

"已觉糟床注":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 注:流也,指酒。,糟床:即酒醡。

"如今足斟酌":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

# 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

"且用慰迟暮":暂且用它来慰藉这迟暮之年。

# 迟暮:指老年。,且:姑且。

"群鸡正乱叫":成群的鸡正在乱叫,

# 正:一作“忽”。

"客至鸡斗争":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 斗争: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把鸡赶上了树端,

"始闻叩柴荆":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父老四五人":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

"问我久远行":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 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手里都带着礼物,

"倾榼浊复清":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 浊:指酒的颜色。,榼:酒器

"苦辞酒味薄":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

# 苦辞酒味薄: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苦苦地说,一再说明,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一作“莫”。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

"黍地无人耕":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兵革既未息":战争尚未停息,

# 兵革:一作“兵戈”,兵是兵器,革是皮革做的甲,兵革引申指战争。

"儿童尽东征":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为父老歌":请让我为父老歌唱,

#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愧深情":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歌罢仰天叹":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

"四座泪纵横":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羌村三首》是杜甫创作的五言诗。这组诗从三个不同角度,呈现了诗人回家探亲时的生活情景,也反映了唐代战乱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第一首诗主要写诗人刚到家时悲喜交加的情景。第二首诗则转向诗人归家后的矛盾心情。第三首诗写邻里乡亲带着酒前来慰问的场景。这三首诗各有重点,又相互关联,描绘了“还乡”过程的三个片段,共同组成了一幅唐代战乱时期的社会图景。诗歌将叙事、抒情和写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语言平实,客观地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杜甫刚担任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被下狱审查。幸得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才免罪恢复官职。但经此一事,肃宗对他心生嫌隙,两个月后便命他离开朝廷。同年闰八月,杜甫从凤翔启程,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人。战乱动荡中,诗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平安与家人团聚,感慨之下写下组诗《羌村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写乡村生活的五言诗,描写了借战乱中的乡村家居与民生场景,展现出战乱中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与人性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劫后余生的悲喜和对战争的血泪控诉。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归家场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黄昏时分,鸟雀在柴门之上喧闹不休,这份聒噪非但未显生机,反而反衬出战乱中乡村的荒芜与死寂。历经千里跋涉,诗人终于回到家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一个“怪”字道尽辛酸。在音讯断绝的漫长岁月里,家人早已不抱希望,突然见到他归来,第一反应竟是惊讶。待回过神来,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中,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有独自支撑家庭的委屈,更有劫后余生的庆幸。邻人隔墙感叹的细节,看似不经意,实则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苦难紧紧勾连。“夜阑秉烛”,夫妻二人相对而坐,烛光摇曳,这如梦境般的团聚画面,充满了恍惚感,深刻展现出战乱对人心理造成的巨大折磨。​第二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后的矛盾心境。“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诗人直言不讳地道出内心的矛盾。明明与家人团聚,却因时刻惦记国家安危,难以真正快乐起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孩子紧紧黏着他,生怕他再次离开,这一细节既体现了亲子间深厚的情谊,也从侧面暗示了当时世道的不安稳。诗人回忆往昔“忆昔追凉”的战前岁月,那时的宁静美好与眼前“北风劲”的现实萧瑟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且用慰迟暮”,看似是借酒解闷,实则饱含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心酸。​第三首诗以邻里慰问为切入点,展现出社会的残酷现状。“群鸡争斗”的乡村图景,看似寻常,实则暗喻时局的混乱不堪。父老乡亲“携酒慰问”,他们的质朴情谊令人感动,但“黍地无人耕”“儿童尽东征”的现实控诉,又与这份温情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苦辞酒味薄”的对话,巧妙地将笔触从个体命运延伸至民生疾苦。壮丁被征,田地荒芜,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被战争无情摧毁。最后“歌罢仰天叹”的长歌当哭,既是对乡亲的愧疚,更是对战争的血泪控诉,读来令人痛心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送内》,皆是一唱三叹之声。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三诗俱脱胎于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阖;其一题数章者,互为起承转阖。此诗首章是总起;次章上四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阖。三章,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阖。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羌村》只是一真,遂兼众妙。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也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板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结为沈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刘云:当时适然。千载之泪,常在人目,《诗三百》不多见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怪”深于喜,又在喜前(“妻孥”句下)。钟云:五字却藏有喜在内(“惊定”句下)。谭云:光景真(“邻人”句下)。谭云:住得妙,再添一二句,不惟不佳,且不苦矣(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语写景如画。“妻孥怪我”二句,总是一个喜。……“生还偶然遂”,正发“怪我在”之意,见其可喜。“邻人满墙头”,乡村真景;而“感叹歔欷”,却藏喜在。

明王嗣奭《杜臆》

# 全首珠玑。末句是耶非耶,极佳。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羌村》诗三首俱佳,而二、三之娇儿父老,此首足以兼之。宛然如见(“邻人”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羌村》首章,与《绸缪》诗“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见此粲者”、《东山》诗“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同一神理。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不曰喜,而曰“怪”,情事又深一层。只作惊怪、疑惑之想,情景如画。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归客千里至”五字,乃“鸟雀噪”之语,下转人妻子,方为警动。鸟雀知远人之来,而妻子转若出自不意者,妙绝!妙绝!……苏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下七字即塔铃之语也,乃少陵已先有之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谭云:写娇儿缠绵光景透彻。钟云:写自家儿女性情无馀矣,又代人家写儿女性情(“娇儿”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久客以归家为欢。今当晚岁,无尺寸树立,而匆迫偷生,虽归有何欢趣?此句含有许多不平在。……“赖知”转下、黍收酒熟,聊慰目前;而“且用”:字,无限含蓄,非知止知足语也。

明王嗣奭《杜臆》

# 首四句总是曲写万不欲归一段幽恨。

明金圣叹《杜诗解》

# “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了情状最肖。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不离”、“复却”,眼前态拈出如生。中四,天然波致。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抵家稍自宽慰之景。写出孩稚依依景象(“娇儿”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长相思·红满枝》

下一篇:唐·薛逢《观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