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hóng
mǎn
zhī

朝代:唐作者:冯延巳浏览量:1
hóng
mǎn
zhī
绿
mǎn
zhī
宿
yān
yān
shuì
chí
xián
tíng
huā
yǐng
guī
shǔ
guī
mèng
jiàn
suī
duō
xiāng
jiàn
xiāng
féng
zhī
shí

译文

树枝上又出现红花,枝叶染透翠绿,昨夜雨声淅沥,困倦慵懒中迟迟未起,闲静的庭院里看花在日光下移动。日日回想约定的归期,不断地数算他的归期,虽然经常梦里相见,但现实当中却聚少离多,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

逐句剖析

"红满枝":树枝上又出现红花,

"绿满枝":枝叶染透翠绿,

"宿雨厌厌睡起迟":昨夜雨声淅沥,困倦慵懒中迟迟未起,

# 厌厌:同“恹恹”,醉病的样子。,宿雨:昨夜的雨。

"闲庭花影移":闲静的庭院里看花在日光下移动。

# 花影移:指日光移动。

"忆归期":日日回想约定的归期,

"数归期":不断地数算他的归期,

"梦见虽多相见稀":虽然经常梦里相见,但现实当中却聚少离多,

"相逢知几时":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

# 知几时:不知什么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红满枝》是五代冯延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小令上阕以空灵笔触勾勒人物外在情态,下阕则以质朴语言刻画内心世界,二者浑然天成地融合于词作之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全词语言清新婉约,情感含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红绿满枝的秾丽景象与宿雨闲庭的寂寥氛围,抒发了词人对归期无定、相见稀少的深切怅惘与缠绵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闲庭花影移”通过花影移动的细微动态,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物百无聊赖的心境,景中含情,含蓄传达孤独感。对比:开篇“红满枝,绿满枝”以红绿交织的浓烈色彩渲染春日的蓬勃生机,与“闲庭花影移”的静谧无人形成对比,突出女子独处庭院的冷清,暗示其无人共赏春光的孤独。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红满枝,绿满枝”的浓墨重彩开篇,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而笔锋陡转,将视线由绚烂的户外引入幽寂的室内,“宿雨厌厌睡起迟”的平淡叙述中暗藏玄机——为何明媚春光反令主人公意兴阑珊?而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人公无精打采的缘由,而是巧妙地将笔触从室内转向庭院,由人物描写自然过渡到景物刻画。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闲庭花影移"这一意象,以人物凝望花影的静默场景,含蓄地折射出其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怅惘。这一静谧画面与开篇“红满枝,绿满枝”的盎然春意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外在景物的冷暖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愁绪。通过层层递进的笔法转换,词作上阕虽未直言离愁别恨,却借助景物烘托与细节描摹,成功塑造了一位在明媚春光中黯然神伤的思妇形象,使其孤寂的身影跃然纸上。下阕直抒胸臆,“忆归期,数归期”的重复句式,将女子对远行人的殷切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忆归期”之“忆”,是重温临别时约定的归程;“数归期”之“数”,是细数日历上渐近的重逢。随着约定归期的临近,这份追忆与期盼便愈发深切。词中所述正是归期已至人未归的怅惘,而主人公仍执著地计算着日子,这份痴心等待的情态更显动人。“梦见虽多相见稀”道出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魂牵梦萦的相会愈多,愈凸显现实相聚的难得。结尾“相逢知几时”的怅惘之问,既是对约定归期的疑虑,更是对无常命运的喟叹。全词在欲说还休的叹息中收束,留给读者无限回味空间。这种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的艺术手法,使词作在含蓄蕴藉中饱含深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采用上景下情的传统结构,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上阕以婉约含蓄的笔触描摹景物,下阕则以直率真挚的语言倾吐心绪。两片虽风格迥异却浑然一体:叠字起句的前后呼应,转折递进的相似章法,特别是通过内外映衬的表现手法——上阕以外在景物烘托人物情态,下阕直探内心幽微,共同塑造出一个鲜活饱满的抒情形象,令人过目难忘。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处理,既体现了传统词作的章法之妙,又彰显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古决绝词》

下一篇:唐·杜甫《羌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