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存道":自从我心中坚守着人生的道义,
# 心存道:心里懂得了祸福相依和安贫知足的道理。
"外物少能逼":外界的事物就很少能逼迫我改变。
# 外物少能逼: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情不会因得失祸福而激动变化。
"常排伤心事":常常能够排解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情,
"不为长叹息":不会为此长久地叹息。
"忽闻唐衢死":忽然听到唐衢去世的消息,
"不觉动颜色":不知不觉间脸上的神情都变了。
# 动颜色:因心情悲痛而神情大变。
"悲端从东来":悲伤的情绪从东方涌来,
# 悲端从东来:唐衢的死讯从东方传来,所以说“悲端从东来”。悲端:悲哀的端绪。从东来:唐衢死在河南,时白居易在陕西,故云“从东来”。
"触我心恻恻":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的哀伤。
# 心恻恻:心悲痛。,触:触动。
"伊昔未相知":从前还不认识的时候,
# 伊昔:昔日。伊,发语词。
"偶游滑台侧":偶然间在滑台的一侧游玩相遇。
# 滑台:在现在河南省北部的滑县境内。
"同宿李翱家":一同借宿在李翱的家中,
# 李翱:字习之,陇西人。贞元十四年进士,官谏议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跟韩愈学古文。著有《论语笔解》《李文公集》等。
"一言如旧识":只交谈了几句话,就好像是相识很久的老朋友。
"酒酣出送我":酒喝得尽兴之后,唐衢出来送我,
"风雪黄河北":当时黄河北岸风雪交加。
"日西并马头":太阳西下,我们并着马头,
"语别至昏黑":说着离别的话语,一直说到天色变得昏黑。
"君归向东郑":你向东回到郑地,
# 东郑:指郑州荥阳县。
"我来游上国":我则前往京城游历。
# 上国:指唐代京都长安;“上国”是一种尊称。
"交心不交面":我们是真心相交而不只是表面的交情,
# 交心不交面:指意趣相投,心心相印,但平时见面很少。
"从此重相忆":从那以后便格外思念对方。
"怜君儒家子":可怜你作为儒家的子弟,
"不得诗书力":却没能凭借诗书获得应有的力量(指仕途不顺)。
"五十著青衫":五十岁了还穿着低微的青衫(指官职卑微),
# 青衫:唐代八、九品官的官服,是最低层次的官吏。
"试官无禄食":做着试官却没有足够的俸禄来维持生计。
# 试官:试用的官尚未正式任命,所以还没有俸禄。
"遗文仅千首":你遗留下来的诗文将近千首,
# 仅千首:差不多有一千来首。仅,这里指多,与一般指少者不同。,遗文:指唐衢遗留下来的诗文。
"六义无差忒":都符合诗歌“六义”的标准,没有差错。
# 差忒:差误。
"散在京洛间":这些诗文散落在京城洛阳一带,
# 京洛:两个地名,索即荥阳,京在荣阳东南。洛:一作索。
"何人为收拾":又有谁能为你收集整理呢。
# 拾:一作得。
"忆昨元和初":回忆起前些年元和初年的时候,
# 忆昨:想起过去。
"忝备谏官位":我惭愧地担任了谏官的职位。
# 备谏官位:指在谏官位上充数。备位:充数填补职位。也是谦词。谏官,指白居易在元和三年(公元808)任左拾遗。,忝:辱。谦词。
"是时兵革后":那个时候正值战乱之后,
# 是时兵革后:唐德宗时,藩镇多次叛乱,如田悦、朱滔、李希烈、朱等。宪宗初期,有刘辟、李锜的叛乱。兵革:武器和甲衣。指代战争。
"生民正憔悴":百姓们的生活正处于困苦不堪的状态。
# 憔悴:困苦。
"但伤民病痛":我只是为百姓的痛苦而悲伤,
# 但:只。
"不识时忌讳":顾不上当时的种种忌讳(指直言进谏)。
# 时忌讳:指当时官宦们不愿听到别人说他们的不是。
"遂作《秦中吟》":于是创作了《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每吟诵一首诗就悲叹一件时事。
"贵人皆怪怒":那些权贵们都感到责怪和愤怒,
# 贵人皆怪怒:白居易《与元九书》曰:“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贵人:指权贵。怪:责怪。
"闲人亦非訾":就连闲人们也对我进行非议指责。
# 非訾:指责,非议。,闲人:指一般的官僚,也可包括一般的人。
"天高未及闻":皇帝高高在上听不到这些百姓的声音,
# 天高未及闻:皇帝高高在上,听不到我诗中反映的情况。天高:指皇帝高居上位。天,喻指皇帝。
"荆棘生满地":而我在仕途上则处处都是阻碍。
# 荆棘生满地:比喻到处受指责,寸步难行。
"惟有唐衢见":只有唐衢能理解我,
"知我平生志":知晓我一生的志向。
"一读兴叹嗟":唐衢一读我的诗就发出叹息,
# 兴:起,发出。
"再吟垂涕泗":再读的时候更是泪流满面。
# 涕泗:泪水。
"因和三十韵":于是和了三十韵的诗,
# 三十韵:指一首六十句的诗。,因:于是。
"手题远缄寄":亲手题写后远远地封好寄给我。
# 远缄寄:从远方寄来。缄,给信封口。,手题:亲手题写信封。
"致吾陈杜间":他把我比作陈子昂和杜甫,
# 陈杜:作者原注:“陈、杜,谓子昂与杜涕指眼泪,泗指鼻涕。甫也。”
"赏爱非常意":这种赏识和喜爱之情不同寻常。
"此人无复见":如今这个人再也见不到了,
"此诗犹可贵":但是他的这些诗却更加显得珍贵。
# 此诗犹可贵:作者原注:“‘此诗尤可贵’,谓唐衢诗也。”
"今日开箧看":今天打开箱子来看这些诗,
# 箧:小箱子。
"蠹鱼损文字":发现被蠹鱼蛀蚀损坏了一些文字。
# 蠹鱼:蛀蚀书籍的小虫。
"不知何处葬":不知道你葬在了哪里,
"欲问先歔欷":想要打听却忍不住先抽泣起来。
# 歔欷:哽咽,抽泣。
"终去哭坟前":最终我要到你的坟前痛哭一场,
# 终去:最后总会去。终,在这里表示一种愿望。
"还君一掬泪":还你我这一捧泪水(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 还君一掬泪:唐衢当年读白居易诗作,哭涕流泗,所以诗人说要去唐的坟前哭吊,还他一把眼泪。应前“垂涕泗”。一掬:一捧。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悼亡诗。组诗围绕友人唐衢离世之事展开,其一先自述平素心境,再追忆与唐衢从相识、相交到分别的过程,惋惜其虽有才华却仕途坎坷、身后遗文无人收拾;其二回顾元和初年自己任谏官作《秦中吟》遭人非议,唯有唐衢理解自己志向,如今故人已逝,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对其才华的赞赏,以及想要前往哭坟的悲痛与遗憾之情。
2. 分段赏析
其一:诗的开篇“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写出诗人自认为心中存有大道,外物难以逼迫自己,还常常排解伤心事,不轻易长吁短叹,展现出一种看似豁达的心态。然而,“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悲端从东来,触我心恻恻”,笔锋一转,突然听闻唐衢去世的消息,诗人不禁脸色大变,悲伤从东方袭来,触动内心,让他痛苦不已,前后心态的反差,突出了唐衢之死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冲击,体现出两人情谊之深。接着,“伊昔未相知,偶游滑台侧。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诗人回忆往昔与唐衢相识的经历,他们偶然在滑台游玩,同宿李翱家中,只言片语便如同旧识,可见两人一见如故,情谊深厚。“酒酣出送我,风雪黄河北。日西并马头,语别至昏黑”,描绘了两人酒后相送的场景,在黄河北岸的风雪中,从日西并辔而行到黄昏话别,细节描写生动,将分别时的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君归向东郑,我来游上国。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写两人分别后的去向,诗人强调他们是交心而非交面,从此会深深思念对方,进一步深化了两人的真挚友情。“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五十著青衫,试官无禄食”,诗人怜惜唐衢作为儒家子弟,却未能凭借诗书获得更好的境遇,五十岁仍身着青衫,做着试官却没有俸禄,表达了对唐衢怀才不遇的同情。“遗文仅千首,六义无差忒。散在京洛间,何人为收拾”,提到唐衢留下千首诗文,且符合六义,却散落在京洛之间,无人收拾,流露出对其遗文命运的担忧与惋惜。其二:“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诗人回忆元和初年,自己忝列谏官之位,当时战乱之后,百姓生活憔悴,交代了写作的背景。“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表明自己只关心百姓的病痛,不懂得忌讳,于是创作《秦中吟》,一诗悲叹一件事,体现了诗人的为民情怀。“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写这些诗歌引来贵人的怪怒和闲人的非议,而皇帝却未能听闻,社会上充满荆棘,反映出诗人因直言进谏而遭遇的困境。“惟有唐衢见,知我平生志。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唐衢理解诗人的平生志向,读其诗而兴叹嗟、垂涕泗,突出了唐衢是诗人的知音。“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诗人回应唐衢的和诗,手题后远寄,并将自己与陈、杜相比,可见唐衢对他的赏识之意非同一般。“此人无复见,此诗犹可贵。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如今友人不再,唯有诗稿可贵,诗人打开箱子看时,发现文字已被蠹鱼损坏,更添伤感。“不知何处葬,欲问先歔欷。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诗人不知唐衢葬在何处,想问却先叹息,最终决定去坟前痛哭,送上一掬泪水,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哀悼之情推向高潮。
上一篇:唐·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下一篇:唐·杜甫《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