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wàn
héng
yáng
yàn
jīn
nián
yòu
běi
guī
shuāng
shuāng
zhān
shàng
bèi
rén
fēi
yún
xiāng
shā
biān
宿
shū
yuán
làng
chóu
shān
wēi
xuě
wéi
xiān
huā
bié
chǔ
yún
què
guò
qīng
wèi
yǐng
gāo
dòng
tíng
qún
sài
běi
chūn
yīn
jiāng
nán
xūn
shāng
gōng
liú
luò
xíng
duàn
kān
wén

译文

那来自万里之外衡阳的大雁,今年又一次向北归去。它们双双成对地朝着远方飞去,一只一只地背对着人飞行。在云里它们相互急切地呼唤着,在沙边很少有独自栖息的。想要系书信在大雁脚上不过是无稽之谈,我只能在愁绪寂寞中思念故乡的薇草。大雁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雪离开了胡地,在江南花朵还未开放时就告别了楚云。它们飞过清渭上空留下身影,在洞庭湖畔高高飞起形成雁群。塞北的春天阴云密布已近黄昏,江南的天色也已昏暗。那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大雁,飞行的行列已断,发出的声音让人不忍听闻。

逐句剖析

"万里衡阳雁":那来自万里之外衡阳的大雁,

# 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

"今年又北归":今年又一次向北归去。

"双双瞻客上":它们双双成对地朝着远方飞去,

# 瞻:往上。

"一一背人飞":一只一只地背对着人飞行。

# 背人:避开别人。背,避开,离开。

"云里相呼疾":在云里它们相互急切地呼唤着,

"沙边自宿稀":在沙边很少有独自栖息的。

# 稀:数量少。

"系书元浪语":想要系书信在大雁脚上不过是无稽之谈,

# 浪语:妄说;乱说。,元:一作“无”。,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愁寂故山薇":我只能在愁绪寂寞中思念故乡的薇草。

# 薇:草本植物。,故山:喻家乡。,愁寂:忧愁寂寞。寂,一作“绝”。

"欲雪违胡地":大雁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雪离开了胡地,

# 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违:离别。,欲:想要,希望。

"先花别楚云":在江南花朵还未开放时就告别了楚云。

# 楚云:楚天之云。

"却过清渭影":它们飞过清渭上空留下身影,

# 清渭:清清的渭河。

"高起洞庭群":在洞庭湖畔高高飞起形成雁群。

# 起:止,伏,落。此句指大雁从高处飞落洞庭湖。

"塞北春阴暮":塞北的春天阴云密布已近黄昏,

# 暮:晚,将尽。,春阴:春季天阴时空中的阴气。

"江南日色曛":江南的天色也已昏暗。

# 曛:暮,昏暗。,日色:阳光。

"伤弓流落羽":那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大雁,

# 伤弓:受过箭伤的鸟,听到拉弓开弦的声音也害怕。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

"行断不堪闻":飞行的行列已断,发出的声音让人不忍听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雁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组诗作于大历年间,彼时杜甫正携全家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辗转多地,先后到达潭州(今长沙市)、衡州(今衡阳市)等地。在这段漂泊生涯中,杜甫饱经沧桑,内心充满了愁绪与乡思,于是创作了诸多诗作,其中以《归雁》为题的诗就有四首,《归雁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第二首在翻宋本中题名为《再吟》。 这组诗以“归”为核心主题,“雁”作为重要的情感寄托道具。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雁的行为,如“瞻客而上,背人而飞”,仿佛雁是有心与人形成对比,又提及雁能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而自己却室产俱尽,孤独寂寞,从而发出人不如雁的感慨,深刻映射出其因无法返乡而产生的孤独心境。第二首诗里,诗人自比为冬来春去、历经波折的大雁,尤其是那些受过箭伤而流落,在春阴日暮仍滞留塞北或江南的雁。通过对雁的这些描写,既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对自身现状的无奈,同时还暗含了对当时时局动荡、地域差异等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年)正月离开四川后,于大历四年正月抵达潭州。春末时,他前往衡州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却得知韦之晋已改任他职,无奈之下又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四月,韦之晋逝世,潭州陷入一片混乱,杜甫被迫南下衡州。结合黄鹤《补注杜诗》以及杜甫的漂泊经历来看,《归雁二首》很可能是杜甫于大历五年离开潭州前所作。在这段时期,杜甫长期漂泊在外,居无定所,远离故乡,生活困苦。大雁每年都能按时归乡,而他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到故土,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他借归雁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地域之间的差异也给杜甫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因素都融入到了他对归雁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借物抒情的五言律诗,诗人杜甫借归雁这一形象,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无法归乡的愁绪乡思,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在诗中,大雁的北归与诗人的羁旅漂泊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人不如雁的感慨,表达了其渴望回归故里,却又因现实无奈而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归雁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遭遇和志向寄托于大雁身上。大雁每年按时北归,而诗人却漂泊异乡不能返乡,通过对大雁的描写,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例如“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借大雁传书的传说,表达自己无法传递思乡之情的无奈,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将大雁的成双成对、相互呼唤与自己的孤独寂寞相对比,如“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把大雁能够自由归乡与自己的漂泊无依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细节描写:“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等诗句,通过对大雁在云中呼喊、在沙边栖息以及塞北江南的景色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雁的生活状态和所处环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为诗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用典:“愁寂故山薇”运用了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若能回归故乡,即使生活清苦也心甘情愿的心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归雁二首》充分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和深沉的情感世界。第一首诗开篇“又北归”,点明了大雁再次北归的时间,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入潭州已达两年之久。杜甫巧妙地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和行为,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仿佛大雁在有意与自己形成对比。同时,他又看到雁能与同伴相互呼唤,从不独自栖息,而自己却在异乡孤苦伶仃,室产俱尽,心中的愁绪和寂寞愈发浓烈。“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这一感慨,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无奈,因为他无法借助大雁传递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最后,诗人表示若能回归故里,哪怕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也心甘情愿,将自己对故乡的渴望和对当下处境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首诗的前四句紧紧相依,描绘了大雁冬来春去的自然规律,看似它们能够安然自得。然而,“春阴已暮,仍在塞北;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一描写,笔锋一转,勾勒出那些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大雁的悲惨境遇。这些大雁的行程被打断,发出的声音让人不忍听闻。杜甫在此处很可能是将自己比作这样的大雁,以雁的流落来象征自己漂泊不定、无法归乡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诗通过对大雁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与大雁的命运紧密相连,情景交融,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杜甫那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和对时局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从军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