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照西京":烽火照耀京都长安,
# 西京:长安。,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心中自不平":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牙璋辞凤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
# 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铁骑绕龙城":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雪暗凋旗画":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
#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风多杂鼓声":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宁为百夫长":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
#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胜作一书生":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以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精神和不屈意志。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边塞画卷。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战斗场面的激烈与紧张。风雪交加、战鼓齐鸣,营造出一种悲壮而激昂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巧妙地以“烽火照西京”这一生动景象,将局势的紧张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一个“照”字,犹如烈火燎原,瞬间点燃了空气中的紧张情绪。而“心中自不平”一句,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国家安危,人人有责,他不愿再让青春在笔墨之间悄然流逝,一个“自”字,真挚地表达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情怀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为整个事件的展开铺设了厚重的背景。颔联诗人描绘了军队辞京出征的壮观场景。“牙璋辞凤阙”,以“牙璋”与“凤阙”两个典雅之词,既展现了出征将士肩负的神圣使命,又彰显了出师场面的庄重与威严。而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则以“铁骑”与“龙城”的对比,渲染出了一场龙争虎斗的战争氛围,一个“绕”字,形象地勾勒出唐军对敌城堡的严密包围,展现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颈联诗人转而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战斗的激烈。前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入手,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绘在风雪中黯淡无光;狂风怒吼,与激昂的战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壮丽画卷。诗人以“旗”与“鼓”为象征,生动展现了唐军将士在风雪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的无畏精神,以及在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尾联诗人直接抒发了从戎书生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宁愿投身战场,保卫边疆,也不愿再做那置身书斋的书生。这简短的两句,凝聚了诗人对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与对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
4. 作品点评
这首精炼的短诗,生动地勾勒出书生毅然投笔从戎、远赴边疆参战的全过程,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造诣。诗人巧妙地选取了整个历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瞬间,进行了形象而凝练的描绘。至于书生如何下定决心放弃笔墨、如何与家人依依惜别、以及沿途行军的艰辛与细节,诗人则巧妙地留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跳跃式的叙述方式,如同跳跃的音符,从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迅速切换至另一个。例如,刚刚描绘了书生辞别京城的画面,紧接着便是大军包围敌城的紧张局势,随后又展开了一幅硝烟弥漫、战鼓雷动的激烈战斗图景。这种跳跃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在每一个转换之间都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此外,这种跳跃式的结构赋予了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奔放的动感,仿佛山涧激流,奔腾不息,一往无前。它有力地凸显了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唐军将士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精神风貌,使整首诗充满了激昂的力量和震撼人心的魅力。
# 蒋仲舒曰:三、四实而不拙,五、六虚而不浮。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浑厚,字几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余憾。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明胡应麟《诗薮》
# 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杨盈川诗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清黄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句浅直耳。
清屈复《唐诗成法》
上一篇:唐·李商隐《初起》
下一篇:唐·杜甫《归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