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uì
yīn
yáng
cuī
duǎn
jǐng
tiān
shuāng
xuě
hán
xiāo
gēng
jiǎo
shēng
bēi
zhuàng
sān
xiá
xīng
yǐng
dòng
yáo
qiān
jiā
wén
zhàn
shù
chù
qiáo
lóng
yuè
zhōng
huáng
rén
shì
màn
liáo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逐句剖析

"岁暮阴阳催短景":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 短景:冬季夜长日短,所以叫短景。景:通“影”,日光。,阴阳:日月。

"天涯霜雪霁寒宵":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 寒宵:寒夜。,霁:雨后天晴。这里指霜雪停止,天气晴朗。,天涯:指夔州,是相对于京城长安来说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 五更鼓角声悲壮:唐代军事制度,行军在外,日出、日入之时,都要击鼓、吹角。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角十二声为一叠。每次要三鼓三角。五更,古代把一夜分成甲、乙、丙、丁、戊五个更次,五更是临近天亮时,相当于现代的三时至五时。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发令的鼓和号角。这里指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

"三峡星河影动摇":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 影动摇:语意双关,《汉书·五行志》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天星尽摇,不久战伐不已。,星河:天河,银河。,三峡: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间长江两岸重崖叠嶂,其中最险处称三峡,据《太平寰宇记》“夔州”的记载,当指西峡、巫峡、归峡。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夔州东临三峡。

"野哭千家闻战伐":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 闻战伐:听到战乱的消息。战伐,战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月,成都尹郭英乂被兵马使崔旰攻杀。邛州、泸州、剑南三牙将柏茂琳、杨子琳、李昌夔起兵讨崔,蜀中大战连年。又,当时吐蕃频犯蜀中,杜甫在同年秋所作的《黄草》诗说:“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松州在今四川松潘,是西屏吐蕃的要冲。,千家:形容人家之多。一作“几家”,多少人家,是反问语气。,野哭:哭于郊野,古人哀悼死者的一种方式。

"夷歌数处起渔樵":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 起渔樵:起于渔人樵夫之中。,数处:几处。数,一作是。,夷歌:少数民族的歌。夷,指五溪蛮等居住在夔州地区的少数民族。

"卧龙跃马终黄土":(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 终黄土:终竟死去而埋入黄土之中。黄土,喻死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新朝末年,汉宗室刘玄复汉,年号更始。公孙述也凭借蜀地险要,起兵割据,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夔州有诸葛亮、公孙述二人的祠庙。,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卧龙也。”

"人事依依漫寂寥":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 依依漫寂寥:依依漫:一作音尘日,一作音书颇。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任它寂寞无闻。漫,任随。寂寥,沉寂稀少。,人事:人世间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阁夜》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是一首七言律诗。彼时杜甫流寓山城,面对峡江夜景与鼓角声,感慨丛生。诗中,他从自身境遇出发,联想到国家战乱,试图超脱却难掩情绪。首联叹时光、感寒夜;颔联写西阁见闻;颈联由所见所闻念及国事民生;尾联怀古思今,满是感慨。全诗借西阁冬夜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战乱不息、百姓受难、自身飘零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阁夜》由唐代诗人杜甫所写。《阁夜》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寒冬,时年五十五岁的杜甫,已离开蜀地,寓居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西阁。彼时的蜀地,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连年混战,局势动荡不安,西边的吐蕃也频繁侵扰,百姓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杜甫的挚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离世,这使杜甫内心倍感孤寂与哀伤。夔州位于峡中,此地山水险峻,留存着诸多古人争雄的遗迹。在这严寒冬夜,诗人于阁中极目远眺,往昔经历与当下境遇相互交织,抚今追昔,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遂挥笔写下这首《阁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在夔州西阁冬夜的所见所闻,展现出峡江夜景与悲壮鼓角声。体现了诗人身处动荡时局,面对蜀中军阀混战、吐蕃侵扰,挚友相继离世的孤寂哀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借岁末、霜雪、寒夜之景,抒发时光流逝、身处异乡的凄凉之感。“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通过描绘鼓角声和星河倒影,将悲壮之情融入雄浑之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对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以“野哭”与“夷歌”对比,一边是百姓因战乱而痛哭,一边是渔樵唱着夷歌,衬托出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不安。用典:“卧龙跃马终黄土”,“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运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明无论贤愚,最终都归于黄土,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强化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即点明时间。“岁暮”所指,正是寒冬腊月;“阴阳”在此处代指日月;“短景”描绘的是冬日白昼短暂的景象。一个“催”字极为传神,生动展现出夜长昼短的特点,让人深切感受到光阴似箭,岁月紧迫,给人一种时光匆匆、不容喘息的紧迫感。次句中的“天涯”,明确指向夔州,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漂泊沦落于天涯海角的无奈与哀愁。在霜雪初歇的寒夜,雪光映照,亮如白昼,面对如此凄凉冷清的夜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颔联“五更”两句紧承次句“寒宵”,细致描绘了诗人在夜中听闻与目睹的景象。上句的“鼓角”,乃是古代军队用于报时以及发布号令的鼓声和号角声。在晴朗无云的夜空之下,鼓角之声格外清晰响亮,此时正值五更天,天即将破晓,而忧愁满怀的诗人辗转难眠,这鼓角声听来愈发悲壮,令人动容。这从侧面暗示出夔州一带局势并不安稳,黎明前夕军队已然在积极行动。下句描述雨后的天空洁净无尘,天上的银河显得格外澄澈,星辰错落有致,其倒影映照在峡江之中,随着湍急的江流摇曳闪烁,动荡不定。颈联“野哭”两句,则聚焦于拂晓前诗人所听到的声音。一旦听闻战争杀伐之事,瞬间引发千家万户悲痛恸哭,哭声在四野回荡,场景极为凄惨。“夷歌”指的是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作为民族杂居之所,杜甫客居于此,时常在深夜能听到渔夫樵子传来的“夷歌”。这两句将偏远夔州的典型环境生动刻画出来:“野哭”充满时代沧桑感,“夷歌”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而言,这两种声音无一不让他感到哀伤悲痛。尾联“卧龙”两句,诗人极目远眺,望向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以及东南方向的白帝庙,不禁思绪万千,感慨油然而生。末尾一句表明,如今无论是人事变迁,还是音信往来,都只能任由其沉寂落寞。结尾这两句,充分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极度忧愤与感伤的复杂情绪。

4. 作品点评

杜甫紧扣诗题,从多个关键维度细腻描绘夜宿西阁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起笔由寒夜雪霁写起,继而过渡到五更时分的鼓角之声;从夜空璀璨星河,延伸至江上汹涌洪波;从夔州的山川壮美,转入对战乱时局与人事的思索;从当下的现实困境,回溯千年历史变迁。整首诗气象雄浑壮阔,仿佛将浩瀚宇宙尽纳笔端,尽显上揽九天、下探大地,纵览古今的磅礴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七言之伟丽者,杜子美云:“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五更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尔后寂寞无闻焉。直至欧阳永叔:“沧波万古流不尽,白鹤双飞意自闲。”“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可以并驱争先矣。

宋苏轼《东坡题跋》

# 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陵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宋蔡绦《西清诗话》

#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韩驹)又举“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仆云:下句胜上句。

宋吴可《藏海诗话》

# 赵彦材云:英雄皆不免于死。人事依依,何至漫自寂寥乎?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此老杜夔州诗,所谓“阁夜”,盖西阁也。“悲壮”“动摇”一联,诗势如之。“卧龙跃马终黄土”,谓诸葛、公孙,贤愚俱尽。“孔丘盗跖俱尘埃”“玉环飞燕皆尘土”一意,感慨豪荡,他人所无。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五更”二句)二句雄浑浏亮,冠绝古今。

元张性《杜律演义》

# 刘须溪云:“五更”“三峡”两句自是无穷俯仰之悲,具见奇丽。卧龙,孔明也;跃马,公孙述也,公孙述自称跃马帝。

元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

# 全首悲壮慨慷,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尤婉曲。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刘会孟曰:三、四二句只见奇丽。若上句何足异?评诗未易,以此。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光芒四射,若令人不敢正视。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作诗大法,惟在格律精严,词调稳惬。使句意高远,纵字之可剪,何害于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又如老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上二字皆可剪,亦皆杜句最高者,曷尝坐此减价?又:杜七言句……壮而豪宕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又: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九日》《登高》《送韩十四》《香积寺》《玉台观》《登楼》《阁夜》《崔氏庄》《秋兴》八篇,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如毫芒。自是千秋鼻祖。异时微之、昌黎,并极推尊,而莫能追步。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意尽无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蒋一梅曰:鼓角,阁上所闻;星河,阁上所见。野哭夷歌,是倒装法。周启琦曰:杜《刈稻咏怀》云:“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只此五、六意。说诗者何必多喙。单复曰:结语愈缓而意愈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杜子美诗,不特律切精深,而其意度亦极高妙,虽于一字之用,亦不率易,熟玩之便自有觉。予尝以赞画从征香炉山,与蔡方伯巨原露坐,军声夜色,隐动上下。因诵其《阁夜》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相与审听徐视,久之,巨原起,向予曰:“此老言意,入神如此。”

明游潜《梦蕉诗话》

# 岁已暮矣,阴阳迅速,又催短景,人生几何,只此无限悲感。乃身在天涯,而霜雪初霁,寒宵孤居。人心不欢,而“鼓角声悲”也,人心不宁,而“星河影摇”也。战伐败而野哭者约有千家,渔樵乐而夷歌者能有几处?当此危乱,谓非豪杰不能拯济。而追论往事,以卧龙而终与跃马者同归黄土,况我今日!若论人事,流离衰病已如此矣。“音书”谓家报。公家京师,有家报必及朝事,音书所传亦无好消息,谩然寂寂寥寥,虚度时日,与前辈同于沦没而已,心如悬旗,奈何不与鼓角同悲而星河共摇也!此诗全于起结着意,而向来论诗止称“五更”一联,并不知其微意之所在也。“卧龙”句终为自家才不得施,志不得展而发,非笑诸葛也。

明王嗣奭《杜臆》

# 郑善夫云:“此一联(“五更”二句)古今传诵,终非佳句。此可与知者道。”

明胡震亨《杜诗通》

# 感慨与人同,自是气势迥绝。

明邢昉《唐风定》

# 《西清诗话》引《汉武故事》:“星辰摇动,东方朔以为民劳之应。”《剡溪漫笔》又引《天官书注》:“左旗九星在河鼓左,右旗九星在河鼓右,是天之旗鼓动摇主兵。”《天爵堂笔余》云:“杜公虽破万卷,恐未必拘拘证古。若此暑月夜半露坐时,观晴空星河影,隐映错落,俨然动摇,处处若此,况三峡乎?”余观此诗起句云:“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虽不可例以暑夜目之,然必以星垣配合,亦殊损其寥旷也。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 阁即是夔州西阁。“阁夜”者,于西阁中度夜也。通篇悲愤之极,悲在夜,愤在阁。一解写“夜”。言岁暮景短,忽忽已夜。是夜雪霁,寒宵湛然。二句专为欲起下二句,写出一肚皮刘越石、祖士稚心事来。言虽复短景入夜,然自一更以至五更,更更鼓角之声刺耳锥心,如何可睡?既不能睡,即不免走出中庭,瞻望天象。而是夜正值雪霁,满天星河湛然。汉东方朔言星辰动摇,民劳之应。今其象如此,苍生奈何?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覆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心在此处,则以别处为天涯;心在别处,则以此处为天涯。此第二句用“天涯”二字之法也。人断断用不出,于是断断看不出也。一解写“阁”。上解写“夜”如此,则岂可久于“阁”中也哉?而竟无计得去,安得不愤愤?百姓新闻合战,遍处无不野哭;先生不离西阁,闲听渔樵唱歌。时事危急,急至于此;人事迟误,迟至于此。因思卧龙跃马,终成黄土,盖世英雄,会有死日。今不及时赴事,转盼没世无称,天乎天乎,痛哉痛哉!我今在西阁之中,不惟人事不来,且至音书悉断,使一旦遂死,真成万年极痛矣!从来“终黄土”语,都作放手叹世用。此翻作血热头痒用,大奇!“卧龙”是诸葛亮,“跃马”是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是也。所以得入此诗者,《图经》:郭外有孔明庙,城上有白帝祠。正是西阁诗料也。

清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

# 注杜诗者,谓杜语必有出处。然添却故事,减却诗好处。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言峡流倾注,上撼星河,语有兴象。《竹坡》乃引《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谓语中暗见用兵之意,顿觉索然。且上句已明言“鼓角”矣,何复暗用为哉?……嘴调自见,不在徒逞博洽。杜诗蒙冤如此者甚众也。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 音格悲壮,七言有此方称(“五更”二句下)。“三峡”句,即公“星临万户动”句。千家皆哭,则战而不归者多。渔樵亦为夷歌,则习俗移于异类矣。歌哭之声俱集于将晓也。末叹忠逆不同,同归于尽。今日所处,寥落如此,将与昔人一同埋没黄土耳。是可悲也。

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

# “几”字,一作“千家”,似太闹。钱云:晋本作此二字。今从之。“野哭”字出《檀弓》,“夷歌”字出左思《蜀都赋》,各有来处,始见其工。若三、四“声悲壮”“影动摇”,亦诗中常语,未必定出《祢衡传》与《汉武故事》也。“星临万户动”“星月动秋山”“含星动双阙”“落月动沙虚”,杜屡言之,岂皆用元光星动事耶?又,上句“悲壮”字,偶与《祢衡传》相合,遂亦以掺挝事傅之,即谓二语俱非虚设,星动民劳,以刺时事;鼓声悲壮,又将何指?杜之命意精切,属对工致,必不尔也。自蔡绦凿为此说,解者遂若获一珠船。以今观之,空腹者固不可注杜,即腹笥便便者,亦未必果皆中的。噫!难言哉!五、六顺之本云:战伐几家闻野哭,渔樵是处起渔歌。必倒剔成句者:乍闻野哭,审听乃征人之妇;初闻夷歌,徐觉是渔樵之人也。夷歌非渔樵本色,乃至此属亦效其声,盖隐然辛有之忧矣。“漫寂寥”,漫忧其寂寥也。卧龙跃马,因夔州祠庙而言。人寿无几,贤愚同尽,况堪为忧患所煎迫耶!人事音书,亦任其寂寥可耳,无为抱此戚戚也。目前之人事,远地之音书,皆不足赖,情怀极恶,而姑为自宽之辞。题云“阁夜”,诗顾及晓景,乃知此老为人事音书之故,彻晓不寐,猛然思及公孙、诸葛,真是一场扯淡,人生波劫,亦何益耶!

清黄生《杜诗说》

# “三峡星河”二句,在夜起时常有此境,然并鲜道及。亦以写境须高笔,假以卑词出之,虽境甚明了,而诵之索然。是以刘、白、张、王诸集,必无此句,非不遇此境也。

清毛奇龄《西河诗话》

# 此在阁夜而伤乱也。上四,阁夜景象。下四,阁夜情事。鼓角,夜所闻。星河,夜所见。野哭夷歌,将晓所伤感者。末则援古人以自解也。鼓角之声,当更尽而悲壮。星河之影,映峡水而动摇。皆宵霁之景。吴论:悲壮动摇,下两字另读。思及千古贤愚,同归于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漫付之寂寥而已。卢世㴶云:杜诗,如《登楼》《阁夜》《黄草》《白帝》《九日》二首,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当与《诸将》《古迹》《秋兴》诸章,相为表里,读者宜知其关系至重也。鼓角之声,当更尽而悲壮,星河之影,映峡水而动摇,比宵霁之景。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前半写阁夜之景,后半写阁夜之情。然“岁暮”纪时,即关七、八;“寒宵”纪夜,已起三、四。而“鼓角”二句,寓兵未息民未安意,又引出五、六。结以“人事”缴“战伐”“夷歌”,“音书”缴“三峡”“天涯”,关锁之细,如无缝天衣。即此可见前后分解之非也。翻身作结,妙在七句极力一提,谓古来贤恶同归于尽,则今之人事音书,漫付之寂寥而已。语若宽而实紧,如此始当得“沉郁顿挫”四字。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 西阁夜也。穷阴稍开,又见兵象,急景相催,复起恶声。此诗言孑遗有几,复闻战伐,大兵仍岁,农桑尽废,冬无储粟,仅有存者,不受征发之夷獠,以渔樵取给。世运若此,夜何时旦,然天心厌乱,则虽正顺如卧龙,雄武如跃马,亦空归黄土,但未知家国连续天命者,人事何如,徒使我凭阁注望,依依不能自已。竟寂寥无足耸人观听。犹然兵象充塞宇宙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实大声鍧,真足令人慑服矣!

清洪舫《杜诗评律》

# 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西清诗话》称少陵用事无迹,如系风扑影,因言“五更鼓角声悲壮”,乃用祢衡挝《渔阳操》,其声悲壮事;“三峡星河影动摇”,乃用汉武时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事。余意解则妙矣,然少陵当日正是古今贯串于胸中,触手逢源,譬如秫和曲糵而成醴,尝者更辨其孰为黍味,孰为麦味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气极沉雄。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起句虽言冬乃岁暮日短,若阴阳之气催促易过者;然详结句,似兼言年已迟暮,阴阳来催短景,乃不堪回首之语。第五,死锋镝者众,写得淋漓。第六,山野将晓之境宛然,令人起无限悲思。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贤愚同归于尽,则寂寥何足计矣。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三峡星河影动摇”,即景语也。注杜者必行《天官书》星动为用兵之象,未必太平时,星光不动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

# 冯舒:无首无尾,自成首尾,无转无接,自成转接,但见悲壮动人,诗至此而《律髓》之选法于是乎穷。陆贻典:五、六妙绝,盖言天下皆干戈,唯此一隅尚有安稳渔樵耳。查慎行:对起极警拔,三、四尤壮阔。纪昀:前格凌跨一切,结句费解。凡费解便非诗之至者。三、四只是现景,宋人诗话穿凿可笑。李光垣:此首又见后“暮夜类”中,以诗情断之,入彼为是。无名氏(乙):大名独步,何可比肩。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音节雄浑,波澜壮阔,不独“五更鼓角”“三峡星河”脍炙人口为足赏也。李因笃曰:壮采以朴气行之,非泛为声调者可比。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七律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亦是绝唱。然换却“三峡”“锦江”“玉垒”等字,何地不可移用?则此数联亦不无可议。只以此等气魄从前未有,独创自少陵,故群相尊奉为劈山开道之始祖,而无异词耳;自后亦竟莫有能嗣响者。又:七律不用虚字,全用实字,唐时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已开其中。少陵“五更鼓角”“三峡星河”“锦江春色”“玉垒浮云”数联……皆是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吴农祥曰:起四语精紧,后亦称。

清刘濬《杜诗集评》

# “五更”二句,与“锦江春色”同一笔力。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天涯”“短景”,直呼动结联。而流对作起,则以阴晴不定,托出“寒宵”忽“霁”。三、四,从“霁寒霄”生出;“鼓角”不值“五更”,则“声”不透;“五更”,最凄切时也,再著“悲壮”字,直刺睡醒耳根也。“星河”不映“三峡”,则“影”不烁;“三峡”,最湍急处也,再著“动摇”字,直闪蒙胧眼光也。于“寂寥”中对此,况触以“野哭”“夷歌”,得不戚然伤心耶?老去伤多,焉能久视,故想到近地古迹,转自宽解焉。彼定乱之“卧龙”,起乱之“跃马”,总归黄土,则“野哭”“夷歌”,行且眨时变灭,顾犹以耳“悲”目“动”,寄虚愿于纷纷漠漠之世情,天涯短景,其与几何?曰“漫寂寥”,任运之旨也。噫!其词似宽,其情弥结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弱六云:三峡最湍激处,加霜雪照耀,故见星河动摇。又在“声悲壮”里觉得,足令人惊心动魄。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前四写景,后四言情。笔力坚苍,两俱称惬。千古绝调,公独擅之。陈德公曰:此及上篇(指《登高》),起二皆琢对紧严,岂非沉挚。三、四浑语耳,“悲壮”“动摇”在着“五更”“三峡”字,遂成今古名联。五、六亦有老致。“卧龙跃马”,使古如此硬叠,足知斫造之方。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洞阳公曰:中四句叹时事,结二句叹人世,其感益深。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因寄居西阁,山峡无期,乡书不至,寒宵辗转,掁触见闻,不胜“催短景”之感,故结处聊为宽解之词。

清杨逢春《唐诗绎》

# 起二句夜,三、四切阁夜,并切在蜀。东坡尝赏此二句。此自写景,钱以为星摇民乱,不必如此解。五、六情。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赵松雪尝言,作律诗用虚字殊不佳,中两联须填满方好。此语虽力矫时弊,幼学者正不可知。唐人如贾至《早朝大明宫》等作,实开其端。此外则少陵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皆是。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 张云卿云:勿学其壮阔,须玩其沉至。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少陵暮春至夔州,寓居西阁半载。其诗十余首……读之一种悲凉之声,凄其欲绝;而襟怀正自浩落,不伤激楚。此其意旨尽在言下,可以领会,无事深解。而吾唯于此《阁夜》一首,独爱其气骨之雄骏,更为集中之杰出者,不禁三复而乐道之。夫曰“阁夜”,则非他夜之可比,其情在阁;而阁夜又非阁之他时可比,其景又在夜。故作阁夜诗,必须于二字夹缝中写出。故起句撇却短景,提出“夜”字,而承之以“天涯霜雪”四字,则是阁夜,而非他处之夜矣。盖凡高处方能见远,故必立于高阁之上,方能知天涯之霜雪已霁于今宵。插一“霁”字,便逗起三峡星河等意。夫三峡星河固是夜景,然非此阁,何由见之?妙在“三峡星河”之上,又先衬一句“五更鼓角”,似此星河动摇之影,皆从鼓角悲壮之声涌出。便将战斗乱离之景象,描绘殆尽。星河者夜也,三峡星河,则阁夜矣。五更者夜也,五更鼓角,则又阁夜矣。此之谓夹写。或疑鼓角恐亦是设为此景,不知此阁乃系官阁,必与峡关丽谯相近。少陵盖暂住于此,亦系夔之贤府主所采以作寓公者,非民廛也。试观三峡迅流之水,而上映星河,互相动摇,而又出于鼓角悲壮之中。此何等气象,真有令人不寒而栗者!况野哭四起,多由战殇;夷歌满地,杂入渔樵。此时此际,不堪回首。惟有大发一叹,陡地跳出机关,而一言以勘破之,曰:任尔何等英雄,何等跋扈,虽卧龙如诸葛,跃马似公孙,终成黄土,有何益哉!而我之作客江滨,人事音书,都付之寂寥之中,又奚足惜也!读此诗令人增长气魄,开拓胸襟,非直为咏歌而已在。

清佚名《杜诗言志》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读之令人心神畅然,此是何等神气!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 句法有上五下二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清马鲁《南苑一知集》

# 结虽费解,却无不可解处,不能以小疵废之。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

# 纯用实字,杰句最少,不可多得。古今句可法者,如少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数联,皆雄浑高壮,气势凌跨一切,又复确切老当,景中有情,诗中有我,既非空声,亦无用力痕迹,真大手笔也。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 《阁夜》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注引杜修可说:二句皆用故事《后汉·祢衡传》:“声节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民劳之应”。今按下句或用汉武故事,上句悲壮,第是常语,不必定用《祢衡传》语也。《夜闻觱栗》诗,亦云:“塞曲三更欲悲壮”,杜说殆因附会下句,故牵合上句,说公诗者,每有此弊。

清施鸿保《读杜诗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离思五首》

下一篇: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