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不觉白毵毵":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
# 白毵毵:形容白而细长。
"一事无成百不堪":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
# 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一般借指朝廷。
"同嗟除夜在江南":一同嗟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家山泉石寻常忆":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
"世路风波子细谙":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 谙:熟悉,精通。
"老校于君合先退":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
# 老校: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明年半百又加三":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五十三岁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白居易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感叹自己如今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怀念昔日与友人的峥嵘岁月以及思念家乡。全诗的语言质朴平白,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自己碌碌无为、官场失意的落寞,以及接受未来漫长岁月淡然。
2. 写作手法
象征:“家山泉石”象征着纯净自然,“世路风波”象征污浊官场,暗含作者的归隐诉求。
3. 分段赏析
《除夜寄微之》首联写自己白发苍苍、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表达诗人内心对年华易逝的无奈和碌碌无为的失落,基调悲凉。颔联“共惜”“同嗟”的平行句式,既是对往昔政治理想的追忆,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喟叹。颈联虚实结合,虚写“家山泉石”,实写“世路风波”,两者结合写出诗人内心归隐的向往但又要面对险恶朝堂的无奈。尾联自称“老校”,以军旅下层官职自喻 ,表面是退隐的无奈,实则暗含对元稹的委婉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