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luò
qiáo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jīn
yuán
zhōng
liǔ
chūn
lái
yāo
kān
hǎo
fēng
jǐng
shàng
luò
yáng
qiáo

译文

金谷园中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宛如少女纤细的腰肢翩翩起舞‌。面对这般明媚的春光,我却独自登上洛阳桥,心中满是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怅惘‌。

逐句剖析

"金谷园中柳":金谷园中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

# 金谷园:西晋豪贵石崇别墅。

"春来似舞腰":宛如少女纤细的腰肢翩翩起舞‌。

# 似:一作自,一作学,一作已。

"那堪好风景":面对这般明媚的春光,

# 那堪:不堪。那一作何。

"独上洛阳桥":我却独自登上洛阳桥,心中满是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洛桥》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比西晋名园金谷园与中唐洛阳桥的兴衰,抒写繁华易逝的深沉感慨。金谷园曾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奢华别墅,其遗址位于洛阳城北;洛阳桥(即天津桥)则是唐代洛阳西南洛水上的繁华地标,春日游人如织。诗人以春风中摇曳如舞姿的柳枝起兴,既暗喻昔日的奢靡盛景,又反衬眼前的冷落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洛桥》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金谷园”与“洛阳桥”的对比,将西晋石崇的奢靡名园与中唐洛阳桥的现时景象并置,以历史豪奢的消逝影射当下繁华的易逝。诗人借古鉴今,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交织,展现了李益诗歌“绪密思清”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金谷园”象征西晋石崇的奢靡盛世,而“洛阳桥”则是唐代的繁华胜地,两者形成历史与现实的镜像对比。通过“金谷园中柳”的昔日盛景与“独上洛阳桥”的当下孤寂,暗示繁华终将消逝的必然性。比喻: “春来似舞腰”将柳枝比作舞女的腰肢,以具体形象展现自然景物的柔美,暗喻历史盛世的鲜活与短暂。起兴:开篇以“柳姿舞腰”的轻盈春景,勾勒盛世欢愉的幻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金谷园中柳”: “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奢华别墅遗址,位于洛阳附近,象征曾经的盛世繁华。诗人以“柳”起兴,既实写春日柳枝摇曳的自然景象,又暗喻历史人物与繁华的消逝。柳树作为衰败园林中唯一的生命痕迹,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第二句“春来似舞腰”: 运用明喻“似舞腰”,将柳枝比作舞女腰肢,以动态美反衬静态废墟的寂寥。此比喻轻盈灵动,却暗含对奢靡生活的批判——石崇曾以歌舞享乐闻名,而今只剩柳枝空舞。第三句“那堪好风景”: “那堪”(或“何堪”)以反问句式陡转情绪,表面赞叹春色之美,实则表达对美景与残酷现实矛盾的痛苦。诗人身处安史之乱后的洛阳,昔日繁华已沦为“好风景”的讽刺。第四句“独上洛阳桥”:独”字既是物理上的形单影只,更是精神上的孤立无援。诗人以个体孤独映照群体失落,揭示中唐社会在藩镇割据、民生凋敝下的精神困境。

4. 作品点评

《上洛桥》这首诗的主旨是感叹繁华易逝、盛景难留的历史规律,这一主题虽不新颖,但其艺术手法与意境营造独具匠心。诗人以金谷园的没落对比洛阳桥的当下,通过历史奢华与现世浮华的映照,引导人们关注现实隐忧而非沉溺怀旧。开篇以柳枝舞动的欢快画面勾起对盛世的向往,结尾却以独上洛桥的孤寂场景点破时局衰微,情感从明快跌入深沉。全诗将历史荣光与自然春色融为一体,以乐景写哀情,既浪漫又真实,折射出中唐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凝《送客往洞庭》

下一篇:唐·武则天《曳鼎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