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著水草如烟":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
# 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旧是胡儿饮马泉":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 旧是胡儿饮马泉:鸊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几处吹笳明月夜":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
# 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何人倚剑白云天":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
"从来冻合关山路":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
"今日分流汉使前":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 汉使:诗人自指。,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
"莫遣行人照容鬓":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
# 行人:旅途中的人。,莫遣:莫使。
"恐惊憔悴入新年":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它描绘了五原胡儿饮马泉周边的景色,既有春日绿杨水草之景,也有月夜笳声、冰封山路等。体现了边塞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与当下局势,营造出一种沉郁、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往昔兴衰的感怀,以及壮志未酬、容颜渐老的无奈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比喻:“绿杨著水草如烟”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绿草比喻为烟雾,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对比:“旧是胡儿饮马泉”与“今日分流汉使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与边塞的今昔不同。烘托:“几处吹笳明月夜”通过环境描写烘托边塞的苍茫与悲壮。“明月夜”本是静谧之景,却以“几处吹笳”打破寂静——笳声是古时军号,音调悲壮苍凉。明月的清辉与笳声的呜咽交织,共同勾勒出塞外空旷、辽阔却又暗含紧张的氛围。联想:“何人倚剑白云天”是由实景引发的联想。眼前是“吹笳明月夜”的边塞实景,诗人却由此联想到“倚剑白云天”的英雄形象——那是一种驰骋疆场、戍守边疆的理想姿态。“何人”二字以反问形式展开联想:既有对现实中戍边将士冲锋陷阵的真实写照,也隐含诗人对“多一些英雄守护边疆”的深切期望。直抒胸臆:“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面对饮马泉的春色,突然想到因为镜中憔悴的面容,会惊觉岁月流逝、年华空掷。“恐惊”二字直截了当地道出内心的沉痛:既有对个人从军多年未建功业的愧疚,更有对国势衰颓、边防未固的忧虑。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表达,将前文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追忆,最终收束到“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深沉感慨中,读来令人动容。
3. 分段赏析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两句描绘了边塞春日的景色,绿杨轻拂水面,草色如烟,而“胡儿饮马泉”则点明了这片土地曾沦陷于胡人之手的历史。一个“著”字将绿杨与水草融为一体,展现了边塞的生机与美丽;“旧是”二字则含蓄地表达了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与对昔日国难的感慨。这两句语言简洁,却深刻表达了收复后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边塞命运的关切。“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两句通过笳声与倚剑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军旅生活与战士的豪情。一个“吹笳”字点明了边塞的孤寂与悲壮,而“倚剑”则体现了战士的英勇与豪迈。这两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边塞的独特氛围,又抒发了对英雄的向往与对边防的忧虑。“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两句通过冬春景色的对比,突出了收复后的变化与喜悦。一个“冻合”字描绘了严冬的艰难,而“分流”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这两句语言简洁,却深刻表达了收复后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边塞命运的关切。“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容颜憔悴的忧虑。一个“恐惊”字点明了诗人对年华消逝的沉痛心情,而“憔悴”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忧虑。这两句语言真挚,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隐含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鲜明,核心在于通过捕捉典型意象、巧用各种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全诗八句,几乎每句皆绘一景,如电影镜头般连贯铺陈出八幅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轻漾的饮马泉、笳声呜咽的空阔月夜、倚剑云端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古道、汉使驻足的潺潺流水,以及怕对泉镜的憔悴老者与回忆中当年的英武青年。这些画面交织着景色与人物、眼前与过往、近景与远观、所见与所闻所想,虽各有侧重,却始终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最终汇融于对边塞形势的深沉感慨中,共同织就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明丽却意蕴深沉的画面,观者不禁陷入无尽遐思。相较于盛唐边塞诗的激昂高扬,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大相径庭。又因诗人怀有炽热爱国心,明知前途未卜、希望渺茫,仍要在诗中注入一丝欢欣与期待,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其风格独树一帜:欢而不狂、伤而不颓,明快中含婉转,悠扬里带低回,将复杂难述的心绪交融得自然动人、余韵悠长。明代诗论家胡震亨曾以“悲壮婉转”“令人凄断”概括李益边塞诗的情调。
# 三、四中唐壮语,结亦趣。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结极有致。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敬云:通篇慷慨悲壮,结就题上生感慨,有趣。周启琦云:此诗可谓探源昆仑,雄才浩气,更笼络千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才称七言小生,不知必且以“几处”“何人”“从来”“今日”讥其尖仄。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赋题能把捉,且尚有高健之气,稍振单习。
明末清初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诵此诗如执玉擎珠,不敢作寻常近玩。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三、四感慨殊深。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落句不能振起全篇。然诗以各言其伤,不妨结到私情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的确是中唐面目。气度色泽,自然另是一神。若令晚唐为之,令人泪下而气索矣。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
# “行人”即自己,容鬓已衰,空有“倚剑白云”之心,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四有时无英雄之叹。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如丝垂珠贯,继续生姿,结句感慨致别。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言备边无人,句特含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三、四飏开,慨守边之无良将也。后半仍扼定“泉”字,语不泛。
清乔亿《大历诗略》
# 首句七字,先将鸊鹈泉上太平风景一笔描出,想当年饮马之时,安能有此?次句倒落题面,何等自然!于是三四遂用凭吊法,遐企古人开疆辟土之功,笳吹月中,剑倚天外,写得十分豪迈,千载下犹堪令壮士色飞也。“从来”一纵,“今日”一擒,此二句是咏叹法;而“冻合”、“分流”,觉犹是泉也,南北一判,寒暖顿殊,天时地气,宜非人力所能转移,而转移者已如此,写得何等兴会!七、八只就自己身上闲闲作结,妙在不脱“泉”字。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亦悲壮,亦流丽。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中唐最苦软直无婉致,此首人皆称中二联之明快悲壮,予独赏其起结虚婉,与君虞五绝“殷勤驿西路,此去是长安”一样体格。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起句先写景,次句点地。三、四言此是战场,戍卒思乡者多,以引起下文自家,则亦是兴也。五、六实赋,带入自家“至”字(按诗题一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结句出场,神来之笔,入妙。此等诗,有过此地之人、有命此题之人、有作此题诗之人之性情面目流露其中,所以耐人吟咏。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