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州部落能结束":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
# 结束:装束,打扮。,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朝暮驰猎黄河曲":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 驰:奔驰,奔跑。,暮:一作朝。
"燕歌未断塞鸿飞":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
# 鸿:鸿雁。,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牧马群嘶边草绿":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 嘶:嘶叫。
"秦筑长城城已摧":秦朝修筑的长城如今已经崩塌,
"汉武北上单于台":汉武帝曾北上登临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自古以来征战不断,敌人却从未被彻底消灭,
"今日还复天兵来":如今朝廷的军队又一次前来征战。
"黄河东流流九折":黄河向东流淌,河道曲折,
"沙场埋恨何时绝":战场上战死之人的怨恨何时才能断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蔡琰被掳去匈奴后创作了胡笳曲,
"苏武归来持汉节":苏武历经磨难归来时依然手持汉朝的符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告诉如今英勇的都护,
"匈奴且莫下云中":匈奴切莫再轻易侵犯云中地区。
"请书塞北阴山石":希望能在塞北的阴山石壁上刻下战功,
"愿比燕然车骑功":期望能比得上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功绩。
# 燕然车骑功:一本合作一首。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分段赏析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两句描绘边塞景象。“能结束”展现蕃州部落将士善于装束打扮,英姿飒爽,“朝暮驰猎”突出他们整日在黄河弯曲处纵马驰骋、打猎的生活状态,尽显边塞的粗犷豪迈。“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进一步写景。“燕歌未断”营造出一种激昂的氛围,与“塞鸿飞”动静结合,“牧马群嘶”则以声音衬托草原的生机,“边草绿”点明时节,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机的边塞图景。“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运用历史典故。“秦筑长城”和“汉武北上”回顾秦汉时期的征战历史,“城已摧”暗示岁月变迁,引出对古来征战的感慨,为下文作铺垫。“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直抒胸臆。“古来征战”表明战争的长久延续,“虏不尽”道出征战的艰难,“天兵来”彰显当下军队的威严气势,表达了对平定边塞的信心和期望。“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借景抒情。“黄河东流流九折”描绘黄河曲折东流之态,“沙场埋恨”将战争的残酷与黄河之景相融合,“何时绝”发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又用典故。蔡琰流落匈奴创作胡笳,苏武持节不屈,二者一悲一壮,丰富了诗歌内涵,表达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直接表达。赞颂都护的英雄气概,警告匈奴不要轻举妄动,体现对边疆安定的维护。“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以豪迈之语收束。希望能像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一样,在阴山石上记录战功,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上一篇:唐·戴叔伦《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下一篇:唐·李端《送友人游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