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guī
nán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běi
quē
xiū
shàng
shū
nán
shān
guī
cái
míng
zhǔ
duō
bìng
rén
shū
bái
cuī
nián
lǎo
qīng
yáng
suì
chú
yǒng
huái
怀
chóu
mèi
sōng
yuè
chuāng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逐句剖析

"北阙休上书":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

#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南山归敝庐":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明主弃":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

# 明主:圣明的国君。,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多病故人疏":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 疏:疏远。,故人:老朋友。,多病:一作“卧病”。

"白发催年老":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 老:一作“去”。

"青阳逼岁除":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 岁除:年终。,逼:催迫。,青阳:指春天。

"永怀愁不寐":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

#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永怀:悠悠的思怀。

"松月夜窗虚":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 虚:空寂。一作“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落第后的复杂心绪展开,主题为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全诗通过叙事、说理、写景层层推进,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首联叙述归隐决定,颔联以复杂情感自责又含对明主、故人的埋怨,颈联借景表达对时光流逝与功名未就的无奈,尾联强化愁绪。写作上,语言丰富,情感表达委婉曲折,如“不才明主弃”等句一语多意。这首诗以自怨自艾形式展现内心矛盾,风格悠远深厚,将落第后的牢骚与对仕途渴望复杂交织,极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的归隐之作。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四十岁的孟浩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这让他内心极为苦闷。此前,孟浩然已闭门苦学三十载,潜心钻研文章,凭借自身才学以及王维、张九龄等人的赞誉,在当时诗坛已小有名气。此次应试失败,对他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使得他陷入极度纠结的状态:一方面渴望能直接向皇帝上书陈情,以谋出路;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正是在这般复杂的心绪下,孟浩然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述怀诗。诗歌叙述了诗人落第后决定归隐南山之事,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了因仕途失意、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生的愁寂空虚之情。诗中通过自怨自艾的形式,将求仕不得的复杂情绪委婉道出,既含对自身的无奈,也有对明主不识、故人不力的怨愤。

2. 写作手法

反语:“不才明主弃”运用反语,表面称自己“不才”,实则感慨有才不遇,对“明主”暗含埋怨拟人:“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中,“催”“逼”二字将白发、青阳(春日)拟人化,赋予无情之物以人的动作,生动表现出诗人面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的无奈与焦急。双关:“虚”字一语双关,既指院落、静夜的空间空虚,又象征仕途与心绪的空虚,深化了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颈联里,“白发”“青阳(春日)”本是自然景象,诗人将“催”“逼”二字赋予其上,借这两种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求仕情切但宦途渺茫,面对年华流逝、功名未就的无奈与焦急之情,借景巧妙地烘托出内心复杂情绪。尾联“松月夜窗虚”,描绘出松树、明月映照下,窗户透露出的空虚之景。这看似单纯写景之句,实则深深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以迷蒙空寂的夜景,映衬出内心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落寞惆怅,情景交融,借景将愁绪渲染得更为深沉。虚”字既描绘景色之空虚,又暗指仕途与心境的空虚,使借景抒情的效果达到极致。

3. 分段赏析

《岁暮归南山》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起笔记事,明确叙述诗人决定不再向朝廷上书求仕,转而选择归隐南山。“北阙”本是臣子向皇帝上书奏事之地,“休上书”表面看似洒脱放弃,实则内心充满无奈与愤懑,此句以归隐之举,开启全诗仕途失意的怨悱情感基调。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先看“不才明主弃”,感情极为复杂。孟浩然自幼胸怀大志,“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且自赞“词赋亦颇工”,可见并非“不才”。称自己“不才”,既是谦词,又饱含着有才不被赏识、如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明主”实则暗指其“不明”,带有埋怨之意,同时“明主”这一谀词,又反映诗人求仕之心未灭,仍盼皇上重用,此句怨悱、自怜、哀伤、恳请等情感交织。“多病故人疏”更为委婉曲折,诗人本怨“故人”引荐不力,却以自身“多病”为借口,称因此与故人疏远,此为第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暗指“途穷”,表达对世态炎凉的不满,这是第二层;而因“故人疏”导致明主无法了解自己的才能,才是主旨所在,此为第三层。此联从自身与外界两方面,具体回述失意缘由,将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得深沉而复杂。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此为写景之句。“白发”与“青阳(春日)”本是自然的无情之物,诗人巧用“催”“逼”二字,赋予其动态,将时光的流逝具象化。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求仕心切,却面对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的无奈与焦急,深刻地表达了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心境。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永怀愁不寐”直白道出诗人因内心苦闷无法排解,以致思绪萦绕,焦虑得难以入眠。“松月夜窗虚”则匠心独运,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抒情。一方面补充了上句的“不寐”,表明诗人深夜难眠所见之景;另一方面,以景衬情,那迷蒙空寂的夜景,恰似诗人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情景浑融,余味无穷。“虚”字更是一语双关,既描绘了院落、静夜的空间空虚,又象征着仕途的空虚以及诗人内心的空虚,将愁寂空虚之情推向极致,深化了全诗的情感表达。

4. 作品点评

《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抒发仕途失意之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表面自怨自艾,实则怨天尤人,如“不才明主弃”一句,将谦词与怨愤、期盼等复杂情感交融,展现高超抒情技巧。诗中语言丰富且意味深长,“催”“逼”等字生动传达出诗人无奈心境,“虚”字双关深化愁绪。此诗以细腻笔触刻画落第后矛盾纠结心理,反映唐代文人求仕不得的普遍困境,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虽无广为人知的名句,却以整体深沉蕴藉的风格,体现孟浩然诗歌独特魅力,对研究唐代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文艺传下》

# 孟浩然在开元中诗名亦高,本无宦情,语亦俨淡。及“北阙”、“南山”之诗,作意为愤躁语,此不出乎情性,而失其音气之和,果终弃工明主。

宋王之望《上宰相书》

# 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他人有此起,无此结,每见短气。又云: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

宋末元初刘辰翁《王孟诗评》

# 八句皆超绝尘表。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 钟云:五字恕(“北阀”句下)。谭云:自言自语妙。钟云:浩然于明皇前诵此二句,自是山人草野气(“不才”一联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珽曰:三、四二语不朽,识力名言,真投之天地劫火中,亦可历劫不变。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结句是寂寥之甚,然只写景,不说寂寥,含蓄有味。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写景结,隽永。此诗未免怨,然语言尚温厚。卢纶亦有《下第归终南别业》诗,与此相较,便见盛唐人身份。

清黄生《唐诗矩》

# 此作字字真性情,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纯是真气贯注。

清徐增《唐贤三昧集笺注》

# 陈德公曰:三、四婉笔叙质语,意尽而更饶隽韵,此最不易。宋人为之,败矣。诗联风花易构,质语难工,以此。五、六“青阳”二字,对出人意。岁前春与岁后春皆可作也,而岁后春作此更有情。

清陈世镕《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三、四亦尽和平,不幸而遇明皇尔。或以为怨怒太甚,不及老杜“官应老病休”句之温厚,则是以成败论人也。结句亦前人所称,意境殊为深妙。然“永怀愁不寐”句尤见缠绵笃挚,得诗人风旨。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绝不怒张,浑成如铁铸。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吴绥眉曰:此种最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

清王尧衢《唐诗合选详解》

# 结句意境深妙。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陆龟蒙《别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