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shí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lán
chūn
wēi
ruí
guì
huā
qiū
jiǎo
jié
xīn
xīn
shēng
ěr
wéi
jiā
jié
shuí
zhī
lín
zhě
wén
fēng
zuò
xiāng
yuè
cǎo
yǒu
běn
xīn
qiú
měi
rén
zhé

译文

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就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逐句剖析

"兰叶春葳蕤":兰草逢春,枝叶茂盛,

# 葳蕤: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叶:一作蕊。,兰:这里指兰草。

"桂华秋皎洁":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 桂华:指桂花。华,同“花”,花朵。

"欣欣此生意":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

#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为佳节":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 佳节:美好的季节。,自尔:自然地。自:自然。

"谁知林栖者":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

# 林栖者:生活在山林之中的人,这里指隐士。

"闻风坐相悦":闻到芬芳就满怀喜悦。

# 悦:有芳香而爱赏,继而攀摘。,相:一作见。,坐:因而。,闻风:闻到芳香。

"草木有本心":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

# 本心:天性。

"何求美人折":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 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十二首(其一)》为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五言古诗。诗的前半部分以兰桂逢时盛放的意象入笔,描绘“草木君子”在适宜时节蓬勃生长的图景,既蕴含时势与人才相互成就的辩证思考,亦寄寓诗人对重获政治机遇的殷切期待;后半部分则从兰桂芳香的自然属性着墨,以草木自芳的特性隐喻自身坚守高洁并非为博取名誉,而是源于本真性情。全诗借物抒怀,将身世感慨与理想操守熔铸于兰桂意象之中,语言含蓄凝练,寄意深远,在艺术上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感遇十二首(其一)》为唐代张九龄因谗言被贬任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年,唐玄宗渐疏朝政,宠信李林甫、牛仙客等权臣,前者善弄权术,后者专事逢迎。二人结党营私,操控朝局,致使吏治日益败坏。据徐浩《张公神道碑》记载,他“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于是创作《感遇十二首》,《感遇十二首・其一》便为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春兰秋桂的高洁特质,喻指自身刚正不阿的品格;以两种花木不因无人欣赏而失却芬芳的自然属性,象征自己坚守高洁、淡泊自守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春兰秋桂为喻,借兰草“葳蕤”的蓬勃生机与秋桂“皎洁”的清雅特质,象征自身守正不阿的节操与志洁行芳的品格。兰桂逢时绽放、散发芳香本属自然天性,诗人借此隐喻自己坚守本心、不慕虚名的高雅情怀,将情志寄寓于草木意象,含蓄而深远。用典: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的经典对句,结合自身地域背景(广东曲江多桂),将“秋菊”改作“秋桂”,既保留传统比德于物的文人意脉,又注入地域特色,体现“师古而不泥古”的用典匠心。后句“闻风”典出《孟子·尽心篇》,借“圣人之风”的感染力,自然融入“美人慕香”的诗意场景,使典故与诗意浑然一体。互文:开篇以“春兰”对“秋桂”,形成意象对峙。“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为互文用法,虽分述花叶特征(兰以“葳蕤”状叶之繁茂,桂以“皎洁”状花之明洁),实则兼包两者全株,通过对偶的形式互补与互文的意义叠加,共同勾勒出草木君子的完整形象。

3. 分段赏析

张九龄诗作开篇以工整偶句推出春兰秋桂两种意象。其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秋菊”的经典对句,结合岭南故乡多桂的地域特征,将“秋菊”易为“秋桂”,在继承传统比德范式的同时注入地域特色,体现出师古能化的创作巧思。兰桂对举时采用互文手法,兰以“葳蕤”状写枝叶纷披的蓬勃之态,暗合春日生机;桂用“皎洁”概括花叶相映的明丽之象,凸显秋时清雅。二词既因对偶形成视觉互补,又共同构建起草木君子的典型意象。诗的前半部分借兰桂逢时盛放的自然图景,隐喻贤才需遇明时的哲理。春风中兰叶葳蕤舒展,秋月下桂影皎洁生姿,两种草木以生机装点春秋,暗合时势与英雄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此处既蕴含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曲折传达出诗人对政治清明、重获用世之机的期待,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慨熔于一炉。后四句从草木芳香的客观影响着笔,揭示诗人坚守本心的品格。兰桂散发幽香本属自然天性,而非有意邀宠取媚,“谁知”二字突转笔锋,由草木自芳转向美人闻香爱慕的场景,借用《孟子・尽心篇》“闻风”典故,自然融入诗意而无堆砌痕迹。结句“何求”二字掷地有声,以反问形式强化诗人不慕虚名、坚守高洁的志趣,使诗歌在情感递进中完成对主体精神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兰桂自喻,借其馥郁芳馨象征自身的高德美行,意象运用自然贴切,内蕴沉厚而耐人咀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出。谭云:冰铁老人见透世故,乃有此感。

明钟惺、谭元春合编《唐诗归》

# 周敬曰: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道,体含风骚,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欲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此诗气高而不怒。

不详《唐诗绪笺》

# 透骨语出之和平。

明邢昉《唐风定》

# 言物各有时,人能识此意,则安命乐天。兴而比,收所谓“运命唯所遇”。

清方东树《昭味詹言》

#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辞典》

# 高廷礼曰: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前论沈、宋比肩,后称燕、许手笔,又如薛少保之《郊陕篇》、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托兴婉切,旷达可风。

明高棅《批选唐诗》

# 《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筋骨虽露,典重可法。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珽曰:曲江《感遇》诸诗言言历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无此陆离精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澹之致,对之令人意消。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气但在情上托笔,翔折不离,俗笔为之,必于“汉上有游女”下作数句妆点。题是《感遇》,以此诗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诗,尤不可作《感遇》诗。……“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古无其微至,唐无其和婉。知道人作诗,目既不觏矣,而必凭之,岂非真有所得?释氏“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言,徒孟浪尔。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下一篇: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