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宦游人":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偏惊物候新":才会对季节的细微变化格外感到新奇和惊讶。
#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天边的云霞从海天相接处升起,宣告着春日的曙光,
"梅柳渡江春":梅树和柳树的春意仿佛跨越江岸,将江南染成一片盎然春色。
"淑气催黄鸟":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 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淑气:和暖的天气。
"晴光照绿蘋":清朗的阳光映照着浮萍转绿。
# 绿蘋:浮萍。蘋:多年生草本植物。,照:一作转。,晴光:谓春光。
"忽闻歌苦调":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 苦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苦:一作古。
"归思欲沾巾":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 巾:一作“襟”。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也是一首仕宦羁旅诗。借云霞出海的壮阔、梅柳渡江的生机、淑气催鸟的鲜活、晴光照蘋的明丽等早春江南的景物,展现了自然物候的蓬勃变化,抒发了宦游在外之人面对新春胜景却油然而生的归思愁绪。
2. 写作手法
比拟:拟人,“梅柳渡江春”中,“渡”字赋予梅柳以人的动作,将江南春意拟作主动跨越江岸的行者,生动展现春色北移的动态过程。“淑气催黄鸟”中,“催”字拟人化描写和暖气息对黄莺的催促,暗示春意渐浓的生机。“晴光转绿蘋”中,“转”字赋予晴光以主动性,描绘阳光使浮萍颜色逐渐加深的细腻变化,强化自然物候的灵动感。化用:“梅柳渡江春”:化用陆机《文赋》中“梅柳渡江”的意象,将静态的梅柳生长转化为动态的“渡江”过程,暗示江南春意从南向北蔓延的生机。“淑气催黄鸟”:化用陆机《悲哉行》“蕙草饶淑气”与江淹《咏美人春游》“东风转绿蘋”的意境,以“催”字赋予春气拟人化动作,表现气候对生物的唤醒作用。“晴光转绿蘋”:化用江淹诗句,通过“转”字描绘阳光下水草颜色渐深的变化,突出春日光线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影响。“忽闻歌古调”:化用“古调”代指友人陆丞的诗作,既呼应前文“物候新”的清新意境,又暗含对前人诗风的继承与情感共鸣。对偶: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中,“云霞”与“梅柳”形成自然景物对仗,“出海曙”与“渡江春”通过动词短语展现动态画面。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照绿蘋”里,“淑气”与“晴光”对应气候特征,“催黄鸟”与“照绿蘋”通过主谓结构呈现季节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便直抒感慨:唯有离乡奔波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令风物感到新奇惊叹。言外之意是,若在家乡或本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里,生动透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境。这样的开头颇为别致,自成一格。中间两联具体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描绘了江南新春到仲春的物候变化,展现出水乡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实则诗人是通过与中原故乡的物候对比,写出异乡江南的新奇——江南仲春的鲜活风光里,藏着诗人对中原暮春故土的深切怀念。句句写惊新,处处是怀乡。颔联“云霞”句写新春初始。按古人观念,春神东帝居东方,日从东方升起,春自东方而来。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温暖且多云,故诗人特别写出江南新春与海上日出同至的景象:曙光映照,漫天云霞。“梅柳”句写初春正月花木。同样是梅花柳树、同样在正月,北方尚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江南却已梅花纷落、柳叶舒展,春意盎然,故言“梅柳渡江来”,江南自此进入花繁叶茂的春天。颈联写春鸟。“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息,南北皆有,但江南黄莺啼鸣更欢。西晋陆机《悲哉行》有“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淑气催黄鸟”便化用此句,一个“催”字突出江南二月春鸟更显欢跃的特点。接着写水草,梁代江淹《咏美人春游》有“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晴光转绿蘋”化用此诗,暗指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比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点明思归之意,道出伤春本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南早春写得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紧扣题意,说读罢陆丞那格调高古的《早春游望》,更添归乡之念,泪水几乎沾湿衣襟。“欲”字极妙,精准传递出诗人归思的深切。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严谨,首联总起宦游情结,颔联颈联分述惊新见闻,尾联收束归思本意,形成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格局。作为早期成熟律诗,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炼字精当的艺术特征,既体现初唐律诗体式定型的轨迹,更以“体例韵脚分明”的典范意义,成为唐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中四句说物候,偏是四句合写,具见本领。“出海”“渡江”,便想到故乡矣。岑嘉州诗“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即此意,但此一句深厚不觉耳。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袓,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四句俱说景,腰字俱惊眼。格不甚高,起独有力。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刘孟会曰:起得怅恨。“云霞”二句,便自浩然。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独”、“偏”、“忽”、“惊”、“闻”、“欲”等虚字,机括甚圆妙。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数千百言。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冯班:次联做“游望”二字,无刻画痕。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朱之荆云:物候新,暗点早春,喝起中二联在一“惊”字。中二联写早春,中四字皆“惊”也。……“独有”、“偏惊”、“忽闻”是机括。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纪昀:起句警拔,人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不但取调之响也。末收“和”字亦密。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忽闻”字下得突绽,使末句精神透出。此诗起结老成警洁,中间调高思丽。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吴北江云:起句惊矫不群。高步瀛云:此等诗当玩其兴象超妙处。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