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qiū
mí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3
kōng
shān
xīn
hòu
tiān
wǎn
lái
qiū
míng
yuè
sōng
jiān
zhào
qīng
quán
shí
shàng
liú
zhú
xuān
guī
huàn
lián
dòng
xià
zhōu
suí
chūn
fāng
xiē
wáng
sūn
liú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逐句剖析

"空山新雨后":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

# 新:刚刚。,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天气晚来秋":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明月松间照":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

"清泉石上流":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女":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

#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浣:洗涤衣物。,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莲动下渔舟":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随意春芳歇":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 歇:尽。,春芳:春天的花草。,随意:任凭。

"王孙自可留":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出自《全唐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通过对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对政治抱消极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后,王维在终南山构筑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创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雨后空山、明月松林、清泉石流、浣女归舟等画面,展现了山村的清新宁静与生机活力,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志趣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希望归隐山林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将对山居秋景的描绘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景语皆情语,借清幽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以动衬静:用浣女的喧闹声和渔舟划动莲叶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直接抒情: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直抒胸臆。尽管春天的繁花已然凋谢,但眼前的秋景却别有一番韵味,让诗人流连忘返,心生长留此地的念头。

3. 分段赏析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我们呈现出雨后山间的独特秋景。“空山”二字,点明此处仿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人迹罕至,宁静悠远。一场秋雨过后,整个山林仿佛被大自然重新洗礼,焕然一新。初秋傍晚的空气格外清新,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那美妙的景致虽未详细描绘,却足以让读者展开无限遐想。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画面极具美感,夜幕降临,天色渐暗,然而明月却高悬天空,洒下清冷的光辉,照亮了这片山林。此时虽已过了百花盛开的时节,可挺拔的青松却依旧郁郁葱葱,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清澈的山泉在山石上潺潺流淌,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好似一条灵动的银练。这两句诗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画作,诗人信手拈来,却又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生动,毫无雕琢的痕迹。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诗人匠心独运,先写“竹喧”,后写“莲动”。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才让人们发现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女子;莲叶纷纷向两旁分开,一艘渔舟缓缓驶出。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浣女隐藏在茂密的竹林里,渔舟也被层层莲叶遮挡,起初难以察觉。这种写法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真实感,更让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意。这样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不仅体现出诗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倦。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笔法自然流畅,让人难以察觉其中的巧妙构思。到了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直抒胸臆。尽管春天的繁花已然凋谢,但眼前的秋景却别有一番韵味,让诗人流连忘返,心生长留此地的念头。这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他钟情于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情感在诗句中表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如同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在语言上,简洁凝练又生动形象,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借景抒情,既展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格调高雅,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总无可点,自是好。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郭云:色韵清绝。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喧”“莲动”细极!静极!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雅淡中有致趣。结用楚辞化。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颔联同用,力求切押。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清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

# 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五六加婉琢矣。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下一篇: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