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欲登高去":(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强:勉强。
"无人送酒来":(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遥怜故园菊":我在远方怜惜着故乡长安的菊花,
# 怜:可怜。
"应傍战场开":(它们)大概也是靠近这战场开放了。
# 傍:靠近、接近。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节日诗、抒情诗。诗中借重阳佳节自己欲登高却无人送酒的寂寥,以及遥想故园菊花在战场旁开放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更表达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切。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人送酒来”化用东晋陶渊明的典故。重阳佳节,按习俗有登高饮酒赏菊之举,陶渊明曾在重阳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闲坐,幸得友人王弘送酒至,得以尽醉。岑参此句用典,既点明重阳登高的节令习俗,又借“无人送酒”暗示自己身处行军途中的孤寂处境,无人相伴饮酒,含蓄地表达出对故园生活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想象:“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身处行军途中,并未回到长安故园。他遥想故园中的菊花,此时应正开放在战场旁边。通过这种想象,突破了时空限制,从眼前的行军场景跨越到长安故园,在战乱的背景下,赋予了故园菊花以特殊的情境,既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也寄寓了对战乱中家乡的忧虑,使诗歌情感更丰富深沉,意境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强欲登高去”:“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背景。而“强欲”二字极为关键,“强”有勉强之意,诗人并非真心乐意去登高,却又不得不做出登高的举动。这一心态体现出诗人在战乱环境下的无奈与凄清。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行军在外,佳节本该欢乐,他却难有兴致,思乡与忧国之情交织,使得“强欲登高”这一行为饱含沉重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悲戚的情感基调。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自己也身处行军途中,颠沛流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佳节的欢乐氛围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并非真心想要去登高享受节日的愉悦,而是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勉强自己做出这样的举动。这种勉强背后,是诗人对当前局势的无奈与悲哀,他的心中被对故园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所填满,根本无心去享受登高的乐趣。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悲伤、无奈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在战乱中的复杂心境。“无人送酒来”:此句巧妙化用了陶渊明重阳节盼友人送酒的典故。在传统习俗中,登高常与饮酒相伴。但在诗人所处的情境里,“无人送酒来”。表面看,是在说没有友人送酒共庆佳节,实则反映出诗人在行军途中的孤寂与凄凉。战乱使得生活失序,无人顾及节日的雅兴,暗寓了“行军”这一特殊环境的艰苦与萧瑟,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落寞。在诗人所处的情境中,他身处行军途中,周围环境艰苦,战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疏离,节日的氛围也荡然无存。“无人送酒来”,表面上看是在说没有友人像王弘给陶渊明送酒那样,来与自己共庆佳节。但实际上,它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凄凉。无人送酒,意味着没有人与诗人分享节日的喜悦,没有温馨的交流,只有无尽的孤寂。这也从侧面暗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秩序的破坏,曾经那些美好的人际交往和传统习俗,在战乱面前都变得如此脆弱。诗人通过这一句,将自己在行军途中的凄苦境遇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孤独。“遥怜故园菊”:“遥字从空间上强调了诗人与长安故园的距离之远,这种距离更增添了思念的深沉。“怜”即怜惜、怜爱,诗人对故园的菊花充满怜惜之情。这里的菊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故园的象征。诗人将对故园的思念、对亲友的牵挂,都浓缩在了这“故园菊”上。在重阳佳节,本应赏菊饮酒,可如今故园却处于战乱之中,菊花的命运也让诗人忧心,此句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菊花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高洁、坚韧等象征意义。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菊花更是成为了人们观赏、咏叹的对象。诗人此时远离故园,想到故园中的菊花,心中满是牵挂。他怜惜这些菊花,在战乱的环境中,它们是否还能像往常一样绽放?是否也在遭受着战争的摧残?诗人将对故园的思念、对亲友的牵挂,都寄托在了这“故园菊”上。这一句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故园的眷恋。“应傍战场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应”字表明是一种推测,诗人遥想故园的菊花此刻大概在战场旁边开放。“傍战场开”极具冲击力,将菊花这一美好的意象与残酷的战场联系起来。安史之乱让长安沦为战场,曾经繁华的都城满目疮痍。菊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放,既写出了故园的衰败,更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此句以小见大,使诗歌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个人思乡,而上升到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与思想深度。诗人不做他想,唯独想到菊花在战场旁开放,这一想象极具冲击力。菊花原本是美好的象征,代表着高洁与宁静,然而在诗人的想象中,它却与残酷的战场联系在了一起。残垣断壁之间,菊花孤独地开放着,这种强烈的反差,既写出了故园的衰败,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人通过这一想象,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紧密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让读者在感受到诗人思乡之苦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他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4. 作品点评
从行文思路而言,此诗以欲登高起笔,自然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再由无人送酒牵念故园之菊,进而因故园之菊感慨故园沦为战场,层层递进,如弹丸脱手,流畅圆转。内容方面,诗人所抒发并非寻常节日思乡之情,而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作文字看似平直朴素,实则构思精巧,蕴含无尽情韵,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品味的抒情诗作。
# 方虚谷云:悲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花发战场,况未休兵、谁能堪此?嘉州《见渭水思秦川》诗云云、亦思乡之作。心随水去,已极写乡思,而此作加倍写法,感叹尤深。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戴叔伦《泛舟》
下一篇:唐·李贺《苏小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