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父掉头不肯住":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
# 巢父掉头不肯住: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此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东将入海随烟雾":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诗卷长留天地间":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
# 诗卷长留天地间: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仅不恋宫贵,连自己的诗集也留在人间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巢父的诗可以长留不朽。巢父诗今不传,这句赠诗倒成了杜甫的自评。
"钓竿欲拂珊瑚树":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 钓竿欲拂珊瑚树:珊瑚树生热带深海中,原由珊瑚虫集结而成,前人不知,见其形如小树,因误以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这里用珊瑚树。珊瑚:一作三珠。
"深山大泽龙蛇远":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
# 深山大泽龙蛇远:“深山”二句:写东游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于龙蛇的远处深山大泽。下句兼点明送别是在春天。
"春寒野阴风景暮":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 春寒野阴风景暮:一作花繁草青春日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
# 蓬莱织女回云车:“蓬莱”二句:写东游时的遭遇,是幻境。蓬莱,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在东海中。织女,星名,神话中说是天帝的孙女。这里泛指仙子。蓬莱织:一作仙人玉。
"指点虚无是归路":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 是归路:一作是征路、引归路。,虚无:即《庄子》所谓“无何有之乡”。
"自是君身有仙骨":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
# 惜君只欲苦死留:“惜君”二句:这是一个转折语。代巢父点醒世人,也可看作转述巢父本人的话。苦死留,唐时方言,犹今言拼命留。这句和李白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
"富贵何如草头露":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 草头露:是说容易消灭。
"蔡侯静者意有余":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
# 蔡侯静者意有余:“蔡侯”二句:写蔡侯饯行。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余”。
"清夜置酒临前除":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
# 照:一作点。,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唐时宴会多用妓乐,送巢父却不合适,所以只用琴。
"几岁寄我空中书":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南寻禹穴见李白":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
# 南寻禹穴见李白:“南寻”二句: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道甫问讯今何如":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是一首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送别诗。围绕孔巢父因病辞官归游江东这一事件展开,诗中,杜甫以深情笔触,真切地表达了对孔巢父归隐选择的深刻理解,字里行间满是真诚的祝福之意,同时也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结构上,全诗布局严谨,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句式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节奏感,而诗中蕴含的情感及对人生境遇、友情等多方面的感悟,让整首诗意蕴悠长,余味无穷,展现出杜甫诗歌深厚的艺术魅力与丰富内涵。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巢父掉头不肯住”用了巢父的典故,以古代隐士巢父来比孔巢父,暗示其高洁的品格和归隐的决心。“南寻禹穴见李白”中的“禹穴”也是典故,借指会稽之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表达更为含蓄、典雅。
3. 分段赏析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中,孔巢父心意坚定,决意离开长安,蔡侯特意设下宴席为之饯行,杜甫于席间挥笔写下此诗。诗中,杜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孔巢父的不舍之情,同时对其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给予了由衷赞扬。全诗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层次。开篇四句为第一层,细致叙述了孔巢父告别长安、奔赴江东的情景。由于孔巢父东游意在遁入尘世、追寻仙道,因而这几句频繁提及神仙相关之事,为整首诗奠定了奇幻的基调。第二层是接下来的四句,杜甫凭借丰富想象,描绘出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景象。“龙蛇山泽”勾勒出其归隐的踪迹,“春寒野阴”点明了离别的时节,“蓬莱征路”则预示着他将有志同道合之人指引前路。从“自是”开始的四句为第三层,展现出孔巢父对人生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他将功名利禄视如草芥,归隐之心坚定不移。世人因不理解他的志向,才会做出苦苦挽留的举动,而“富贵如草露”的表述,更是凸显出孔巢父身上独有的仙人风骨。最后的六句构成第四层,生动描绘了蔡侯设宴为孔巢父饯别的场景。“几岁”二字颇具诙谐意味,仿佛在调侃不知孔巢父要历经多少岁月才能修成神仙。“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这两句别具匠心,杜甫托付孔巢父向李白转达问候,巧妙地点明了诗题中“兼呈李白”之意,从侧面彰显出李白与杜甫之间深厚无比的情谊。在这场饯别中,设宴的是蔡侯,满怀惆怅的是杜甫,负责传递书信问候的是孔巢父,诗的结尾将宾主各方巧妙点明,收束自然而精妙。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结构严谨缜密,句式灵活多变,意蕴深远悠长。正如谢榛所讲:“拙句不失大体,巧句不害正气,铺叙意不可尽,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妙。”鉴于孔巢父此行旨在求仙访道,诗中多有缥缈虚幻之语,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由此也能明显察觉到,杜甫早期创作深受屈原文风的影响。
# 刘云:七字浩然,以其将隐也(首句下)。不必有所从来,不必有所指。玄又玄,众妙门(“深山大泽”二句下)。刘云:其迭荡创体,类自得意,故成一家言。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句法奇“巢父掉头”一句下)。“深山”句只换得一“远”字,便成妙句。《列仙传》写不出此七字(“指点虚无”句下)。将没下落人,结有下落人,妙绝。反结(“南寻禹穴”句下)。
明金圣叹《杜诗解》
# 杨慎曰:“深山”两句佳。“织女”数言近诞,故为高公所不取。周珽曰:说透归隐人心曲。真空中打扑,骨节都作龙鸣,而婉韵之致,又自朗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孔游江东,故“东海”、“珊瑚”、“龙蛇”、“大泽”、“蓬莱织女”皆用江东景物,而牛、女乃吾越分野也。“深山大泽”指江东,而“龙蛇远”以比巢父之隐。“野阴”、“景暮”,以比世之乱。刘须溪云:“不必有所从来,不必有所指,玄又玄”,此不知其解,而故为浑语以欺人,往往如此。……此篇宛然游仙诗,但人能超出尘氛之外,便是仙人,非必乘鸾跨鹤也。巢父何减仙人?
明王嗣奭《杜臆》
# 似用太白体,虚景作衬(“深山大泽”四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别本止十二句,语虽简净,然少宕逸风神;不依诸家本为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下句何等瑰丽(“钓竿欲拂”句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远性风疏,逸情云上,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也。李因笃曰:《寄元逸人》得超忽之神,《送孔巢父》极狂简之致。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飘忽(“巢父掉头”句下)。李、杜多缥缈恍惚语,其原盖出于《骚》(“深山大泽”六句下)。巢父归隐学仙,故诗中多缥缈欲仙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四句,作一冒。“山泽龙蛇”、虽用《左》语,实暗用老子犹龙意,见此等人定应远引也。“春阴景暮”,点缀行色。……“回车”、“指点”,仙侣导引也。“惜君苦留”,正指不知仙骨之世人。此处反笔顿住,……呈李白只一点,“今何如”者,前此赠白诗,一则曰“拾瑶草”,再则曰“就丹砂”,至此其果有得乎否也?亦非止平安套语,正与全篇赠孔意打成一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卷”七句,飘飘欲仙。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李云:此作极狂简之致。邵云:写景杳冥,迥非人境(“深山大泽”四句下)。张上若云:带处烟波无尽(末二句下)。王士禛云;李受箓于高天师,言丹砂瑶草其事何如也?正与中间“有仙骨”句照应。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笔“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突兀可喜。下接“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一句应“不肯住”、一句应“入海”,整束有力;自此便顺流而下矣。直起不装头之诗,此最可法。收笔“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只作一点,确是“兼呈”,题中宾主分明。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曰:造思奇伟,句法瑰丽,光采陆离(“钓竿欲拂”句下)。吴曰:二句乃开拓之笔(“深山大泽”二句下)。吴曰:加入二句,尤觉奇幻,匪夷所思(“蓬莱织女”二句下)。吴曰:再加二句,尤为酣恣沈著,得未曾有(“惜君只欲”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下一篇:唐·魏征《横吹曲辞·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