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北塘水":东林寺北边池塘的水,
"湛湛见底清":清澈得可以看见水底。
# 湛湛:水深。
"中生白芙蓉":池塘中生长着白色的荷花,
# 白芙蓉:即白莲花。
"菡萏三百茎":三百株荷花含苞待放。
# 菡萏:就是荷花。
"白日发光彩":在白日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清飚散芳馨":清幽的香气四处飘散。
# 清飚:清净的光华。
"泄香银囊破":花香飘散就像银囊破裂,
# 破:绽开。,银囊:白莲的花苞。
"泻露玉盘倾":花上的露水如白玉盘倾倒般落下。
# 玉盘:借指白莲。,泻露:露珠滚动倾泻。
"我惭尘垢眼":我惭愧自己这双沾染尘垢的眼睛,
# 垢:一作“埃”。
"见此琼瑶英":看到了如此美好的白莲。
"乃知红莲花":方知红莲虽得清净之名,
"虚得清净名":实则虚妄不及白莲纯粹。
"夏萼敷未歇":夏天荷花持续绽放还未停歇,
# 敷:开放。,萼:花萼。
"秋房结才成":秋天莲蓬刚刚结成。
# 房:一作“芳”。莲房。
"夜深众僧寝":深夜众僧都已入睡,
"独起绕池行":我独自起身绕着池塘漫步。
"欲收一颗子":想要摘下一颗莲子,
"寄向长安城":寄往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只是担心它离开山林,
"人间种不生":在人间无法生长。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东林寺北塘水中白莲的优美姿态和高洁品质,体现了白莲在白日光彩照人、清风中散发芳香的美好形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白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借白莲自比,暗示自己虽身处尘世却追求高洁品质的心境,以及对世间污浊的感慨和对纯净美好事物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东林寺白莲的高洁纯净,寄托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清净境界的向往。以白莲自比,表达自己虽身处尘世,却渴望保持内心的纯净,同时也暗示了世俗难以理解和接纳这种高洁。对比:将白莲与红莲进行对比,“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通过与红莲对比,直言红莲空有清净之名,突出白莲的本色与高洁,进一步强化了白莲在诗人心中代表的纯净、脱俗的形象。细节描写:“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细致描绘了白莲散发香气、露珠滴落的动态画面,“银囊破”“玉盘倾”形象生动,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展现白莲的美丽与高洁,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直抒胸臆:“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因身处尘世、眼目蒙尘,见到白莲时的惭愧之情,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内心的触动。“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直白地说出对高洁品质在世俗难以留存的担忧,情感真挚强烈。象征:“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在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着清净、圣洁,是佛的象征。诗中的白莲象征着佛门的高洁境界和纯净无染的品质,诗人围绕白莲展开的情感抒发,实则是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诗人开篇点明白莲生长在东林寺北塘之中,清澈见底的塘水为白莲的生长提供了纯净的环境。“湛湛”描绘出塘水的澄澈,“三百茎”则写出白莲数量之多,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为后文对白莲的具体描绘奠定了清新、高洁的基调。“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在阳光照耀下,白莲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清风拂过,香气四溢。“泄香银囊破”将白莲散发香气的状态比作银囊破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香气的浓郁与突然。“泻露玉盘倾”则把荷叶上露珠滚动的样子,比喻成玉盘倾泻露珠,不仅写出露珠的晶莹剔透,更衬托出白莲的清新与纯净,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白莲的神韵。“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诗人看到白莲的高洁之美,自惭形秽,认为自己的眼睛沾满了尘垢。将白莲比作“琼瑶英”,表达了对白莲的高度赞美。通过对比,诗人认为红莲花虽也被视为清净之物,但与白莲相比,实在是“虚得清净名”,进一步突出了白莲在诗人心中纯净、高洁的地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诗人观察到白莲从夏天花朵盛开,到秋天莲蓬结成的生长过程。深夜,众僧都已入睡,诗人却独自起身,绕着池塘漫步。这一行为既体现出诗人对白莲的痴迷,也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在这纯净的白莲世界中,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与情感之中。“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诗人想要摘下一颗莲子,寄到长安城,希望将这份美好传递出去。然而,又担心白莲离开这纯净的生长环境,在污浊的人间难以存活。这两句诗以一种忧虑的情绪结尾,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白莲的珍视,更暗示了诗人对世间污浊环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品质在世俗中难以留存的担忧。
上一篇:唐·白居易《后宫词》
下一篇: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