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悟莲花藏":既然领悟了莲花藏的佛法,
# 既悟莲花藏: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既然领悟了佛性真如(即“莲花藏”),就应该将佛经抛开。读经是为了开悟,既已开悟,还要佛经干什么呢。
"须遗贝叶书":就应该舍弃贝叶经书。
"菩提无处所":菩提没有固定的所在之处,
# 菩提无处所: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获得觉悟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佛经上的文字未能完全表现出佛理,所以是空虚的。说出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旨。
"文字本空虚":文字本来就是空虚的。
"观指非知月":只看手指不能真正知道月亮,
# 观指非知月: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这两句,一用佛经,一用道论。《大智度论》:“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视月呢。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读佛经可得佛理,但佛经并不就是佛理。以佛经同佛理,亦如求月而观指。又《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也就是首联所说的意思。
"忘筌是得鱼":忘记捕鱼的竹器才能得到鱼。
"闻君登彼岸":听说你登上了彼岸,
# 闻君登彼岸: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这两句说明“舍”的道理。佛教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既已悟入,踏上彼岸,则就应该及时“舍筏”。须知,没有舍,也就不可能有得。
"舍筏复何如":舍弃木筏又怎么样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中探讨了佛教修行中对经典文字的态度,认为领悟了莲花藏所代表的佛法真谛后,就不应再执着于贝叶经书等外在的经典。体现了白居易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观指非知月”在佛教经典中,常以手指月来比喻引导人领悟佛法真义。手指只是指向月亮的工具,若仅关注手指,而不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就无法真正见到月亮,寓意人们不能执着于手段或表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此句以这一典故,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指示、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忘筌是得鱼”则源自《庄子・外物》中“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筌”是捕鱼的工具,人们用筌捕鱼,捕到鱼后便忘却筌。这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不必再执着于原来的手段。诗人借此表达,在追求真理或目标的过程中,不应过度拘泥于过程和方法,一旦实现目标,应适时放下对手段的执着。
3. 分段赏析
首联“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中“既悟”表明已经领悟,“莲花藏”象征着佛法的真谛,“贝叶书”代表佛教的经典。此句直接点明主旨,指出一旦领悟了佛法真谛,就应舍弃外在的经典,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颔联“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中“菩提”代表觉悟,“无处所”说明觉悟没有固定的地方,强调了佛法的玄妙和无形。“文字本空虚”则否定了文字的实体性,指出文字只是传达佛法的工具,不应过分执着。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阐述了佛教中对形式和本质的认识。颈联:“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中“观指非知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只看手指并不能真正知道月亮,寓意着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形式来领悟佛法。“忘筌是得鱼”同样是一个比喻,忘记捕鱼的竹器才能得到鱼,强调了要摆脱形式上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哲理更加通俗易懂。尾联“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中“彼岸”在佛教中代表着解脱的境界,“登彼岸”意味着达到了解脱的境界。“舍筏”表示舍弃渡河的木筏,这里象征着舍弃外在的形式和工具。此句以询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要舍弃形式上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解脱。
上一篇:唐·徐彦伯《雪》
下一篇:唐·王维《春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