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īng
chǒng
yōu
ēn
chóu
làng
xīn
huáng
kǒng
qiū
chù
wèn
ān
zhī
shì
mèng
zhōng
shēn
鹿
zhèng
xiàng
zhōng
nán
biàn
dié
huà
zhuāng
shēng
zhī
jiǎ
shǐ
使
jīn
shì
mèng
néng
cháng
mèng
duō
shí

译文

莫要因宠辱之事空自忧喜,莫为恩仇计较徒费苦辛。黄帝、孔丘已无处问询,怎知眼前不是梦中之身。郑国宰相遇鹿真假难辨,庄生化蝶谁能明察。若说如今不是梦境,现实又能比梦长多久呀。

逐句剖析

"莫惊宠辱虚忧喜":莫要因宠辱之事空自忧喜,

# 宠:荣。

"莫计恩仇浪苦辛":莫为恩仇计较徒费苦辛。

# 浪:徒然,白白地。

"黄帝孔丘无处问":黄帝、孔丘已无处问询,

"安知不是梦中身":怎知眼前不是梦中之身。

"鹿疑郑相终难辨":郑国宰相遇鹿真假难辨,

"蝶化庄生讵可知":庄生化蝶谁能明察。

"假使如今不是梦":若说如今不是梦境,

"能长于梦几多时":现实又能比梦长多久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疑梦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第一首以“莫惊宠辱虚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开篇,劝人看淡宠辱、放下恩怨,又借“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对人生真实性发出疑问,质疑现实是否为“梦中身”,蕴含对存在本质的哲理思索;第二首借“鹿疑郑相”“蝶化庄生”的典故,阐述人生虚幻之感,末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以假设反问,深化对生命短暂与真实的辩证探讨,引发对人生虚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彼时白居易59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哲理诗。介绍了人生如梦、不必计较得失的现实道理,通过描绘梦幻与现实的界限不清的状态,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现实的怀疑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鹿疑郑相”化用《列子・周穆王》中典故,郑国一樵夫打死鹿后,因受迷惑忘记藏鹿之处,后竟以为是做了一场梦。诗中“鹿疑郑相终难辨”,借樵夫认不清捕鹿一事是梦是真,类比人生境遇难辨虚实,引发对现实是否如梦幻的思索。“蝶化庄生”,源自《庄子・齐物论》里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后不知是自己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自己。“蝶化庄生讵可知”,借这一典故,将人生与梦境相勾连,以庄周梦蝶的虚幻,映衬人生的不确定性,表达人生如梦、虚实难明的感慨。反问:“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此句先假设“如今不是梦”这一情况,接着以“能长于梦几多时”的反问,意思是即便当下不是梦,可人生相较于梦境,又能长久到哪里去呢?通过反问,强化对人生短暂、现实与梦境界限模糊的思考,将人生虚幻的感慨推向深处,引发读者对生命长度与真实性的追问。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二句“莫惊宠辱虚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以劝诫之语开篇。“莫惊”“莫计”,直接告诫世人,不必因宠辱而空自忧喜,不必为恩仇枉费苦辛。从生活百态中提炼出对世事的通透看法,为后文探讨人生虚实做铺垫,展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后二句“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借“黄帝孔丘无处问”,将历史中智慧超凡的人物搬出,可他们也无法解答“人生是否为梦”这一疑问。以“安知不是梦中身”的反问,把现实人生与梦境相勾连,引发对人生真实性的思考,传递出人生虚幻难测的感慨,让哲理思考在疑问中自然流露。第二首:前二句“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化用典故。“鹿疑郑相”,借郑国樵夫遇鹿、忘鹿,后疑为梦的故事;“蝶化庄生”,用庄周梦蝶,难分蝶与己的典故。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把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类比成难以辨明的梦境,含蓄表达人生如梦、虚实难分的哲思,让抽象哲理有了故事依托。后二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以“假使如今不是梦”的假设,先认可现实的“非梦”,表达人生如梦的哲理思考,紧接着用“能长于梦几多时”的疑问,又将现实拉回对“短暂”的思考。即便当下是真实,可相较于漫长未知的时间,又能持续多久?进一步深化人生如梦、生命短暂且虚幻的主题,让哲理表达更具冲击力。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作以洗练直白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现实与梦境间朦胧界限的困惑,促使读者对人生与现实展开深刻的探寻。这种意境与哲思,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亦属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储《催妆》

下一篇:唐·张文琮《咏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