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ā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ūn
jiàn
shǔ
tiān
huà
zuò
juān
lǎo
cháo
shēng
zhuó
qún
niǎo
zhì
jīn
chú
suī
tóng
jūn
chén
yǒu
jiù
ròu
mǎn
yǎn
shēn
gōng
cuàn
shēn
shù
yuè
yuè
piān
háo
shēng
āi
tòng
kǒu
liú
xuè
suǒ
shì
cháng
ěr
cuī
cán
shǐ
fèn
xiū
dài
shāng
xíng
cāng
tiān
biàn
huà
shuí
liào
wàn
shì
fǎn
suǒ
wàn
shì
fǎn
suǒ
dāng
diàn
殿
qún
chén

译文

你难道没看见从前的蜀地天子,化作了杜鹃,模样像老鸦。在别的鸟巢产卵,自己不哺育幼鸟,群鸟至今还在为它喂养雏鸟。虽然如同君臣般仍守旧礼,但它身边虽有众多同类,自身却孤独无依。擅长潜藏在深树之中,在四月和五月间偏偏高声啼叫。它的叫声哀痛,仿佛口中流血,到底在诉说什么,总是这样没完没了。难道是遭受了摧残才如此愤懑,羞愧自己身负羽翼却如此笨拙。苍天的变化谁能预料,世间万事反复无常,什么事情不会发生。世间万事反复无常,可还记得当年在宫殿上群臣朝拜的场景。

逐句剖析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你难道没看见从前的蜀地天子,

"化作杜鹃似老乌":化作了杜鹃,模样像老鸦。

# 杜鹃:《华阳风俗录》:杜鹃大如鹊而羽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在别的鸟巢产卵,自己不哺育幼鸟,

# 寄巢:《博物志》: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群鸟为饲之。

"群鸟至今与哺雏":群鸟至今还在为它喂养雏鸟。

# 与:旧注:一作为。

"虽同君臣有旧礼":虽然如同君臣般仍守旧礼,

"骨肉满眼身羁孤":但它身边虽有众多同类,自身却孤独无依。

# 骨肉满眼身羁孤:曹植诗:“仓卒骨肉情。”陶潜《祭妹文》:“遗孤满眼。”谢庄《月赋》:“羇孤递进。”

"业工窜伏深树里":擅长潜藏在深树之中,

# 里:旧注:一作头。

"四月五月偏号呼":在四月和五月间偏偏高声啼叫。

# 四月五月偏号呼:《吕氏春秋》:“号呼而走之。”

"其声哀痛口流血":它的叫声哀痛,仿佛口中流血,

# 其声哀痛口流血:《风俗录》:杜鹃声哀而吻有血。

"所诉何事常区区":到底在诉说什么,总是这样没完没了。

# 所诉何事常区区:辛延年诗:“一心抱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难道是遭受了摧残才如此愤懑,

# 尔岂摧残始发愤:《西京赋》:“朴丛为之摧残。”岂:(一作惟)。始:(一作如)。

"羞带羽翮伤形愚":羞愧自己身负羽翼却如此笨拙。

# 羞带羽翮伤形愚:毋丘俭诗:“但当养羽翮。”

"苍天变化谁料得":苍天的变化谁能预料,

"万事反覆何所无":世间万事反复无常,什么事情不会发生。

"万事反覆何所无":世间万事反复无常,

"岂忆当殿群臣趋":可还记得当年在宫殿上群臣朝拜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鹃行》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乐府诗。诗中借蜀天子化为杜鹃的传说展开,描绘杜鹃寄巢生子、群鸟为其哺雏的情景,刻画杜鹃在深树中哀痛号呼、口流血的凄惨画面,分多个层次表达情感。写作上,运用用典手法,借古事引发对现实的感慨。从结构看,不同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塑造杜鹃形象与抒发感慨。此诗借古喻今,通过杜鹃这一形象,含蓄表达对历史兴衰、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唐玄宗失去帝位这类事件的喟叹,沉郁顿挫,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鹃行》由唐代杜甫所作。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胁迫唐玄宗迁居,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氛围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上元二年,杜甫基于这一政治变故,借蜀帝化为杜鹃的传说,以物喻事,借物伤感,创作了此诗。诗中蕴含着他对唐玄宗失去帝位这一事件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开篇“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运用了蜀王杜宇化为杜鹃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神话色彩,借古事引发对现实的感慨,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烘托:诗中用“其声哀痛口流血”等语句,对杜鹃的哀鸣声进行描写,烘托出一种哀伤凄惨的氛围,强化了诗歌中感慨世事、同情所喻之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段赏析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诗人开篇引入蜀天子化为杜鹃的传说,将杜鹃比作老乌,描述其寄巢生子,依赖群鸟哺雏的特殊习性。“君不见”增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以传说故事奠定了全诗借物抒情的基调,为后文感慨的抒发做铺垫。“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这部分先写杜鹃虽有君臣旧礼,却身处骨肉环绕仍感羁孤,体现其孤独处境。“业工窜伏”写出杜鹃善于潜藏,“四月五月偏号呼”点明其号呼的时节。“其声哀痛口流血”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杜鹃叫声的凄惨,进而引发对其“所诉何事”的疑问,以及对其“发愤”缘由的猜测,深化了杜鹃哀怨的形象,也为隐喻的人事增添了哀伤氛围。“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诗人由杜鹃之事发出感慨,“苍天变化谁料得”感叹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万事反覆何所无”强调世间反复无常,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最后一句“岂忆当殿群臣趋”,结合背景,暗示唐玄宗曾坐拥群臣朝拜,如今却失去帝位,以反问的形式,增强了对世事兴衰的感慨之情,点明诗歌借物喻人、感慨历史兴衰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文琮《咏水》

下一篇: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