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不可渡":春天的江水(因为风涛)无法渡过,
# 可:一作用。
"二月已风涛":二月的时候已经是风高浪急。
"舟楫欹斜疾":江中的舟楫倾斜着快速摇晃,
# 疾:一作甚。
"鱼龙偃卧高":水中的鱼龙被风浪激起高高跃起。
"渚花兼素锦":江中小洲上的花如同素锦一般绚丽,
# 兼:一作张。
"汀草乱青袍":汀上的草杂乱地像是青袍。
"戏问垂纶客":我戏问江边垂钓的人,
"悠悠见汝曹":远远地看着你们悠闲的样子。
# 见:一作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偶:全诗运用了大量对偶,如“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等。这些对偶句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通过对偶的内容,更生动地展现了春江的风涛、舟楫的状态以及江边的景色,使表达更加凝练、形象。借景抒情:“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借春江风涛、舟楫摇晃等景象,抒发了诗人无法渡江的忧愁和无奈之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心境,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2. 分段赏析
《渡江》首联“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开篇点题,直接表明春江因为风涛的缘故无法渡江。“春江”点明了地点和季节,“风涛”则交代了无法渡江的原因,为整首诗奠定了忧愁、无奈的基调。颔联“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进一步描绘了在风涛中渡江的艰难场景。舟楫在江面上倾斜着快速摇晃,鱼龙也被风浪激起高高跃起,生动地展现了风涛的凶猛和渡江的危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担忧。颈联“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笔锋一转,描写了江中小洲上的花如同素锦一般绚丽,汀上的草杂乱地生长着,像是青袍。这两句描绘了江边美丽的景色,与前文的风涛形成鲜明对比,在结构上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同时也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尾联“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诗人在江边戏问那些垂钓的人,远远地看着他们悠闲的样子。“戏问”表现出诗人在无奈中的一种自我排遣,而看到垂钓者的悠闲,更衬托出自己渡江受阻的无奈和忧愁,使情感更加复杂。
上一篇:唐·李贺《相和歌辞·神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