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有高踪客":听闻有隐居山林的居士,
# 高踪客:隐居山林的居士。,闻:听说。
"耿介坐幽庄":傲然的坐在清幽的山庄之中。
# 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林壑人事少":林间人烟稀少,
# 林壑:树林和山谷。
"风烟鸟路长":风烟和鸟的踪迹时隐时现。
"瀑水含秋气":瀑布的水中让人清凉得和秋天的凉意一样,
"垂藤引夏凉":垂下的青藤蔓引来了夏天中的凉爽。
# 引:引来。
"苗深全覆陇":已经长高的苗木将田垄上覆盖完全,
# 陇:同“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
"荷上半侵塘":荷花已经长满了半个池塘。
"钓渚青凫没":垂钓在水中小空地上,青色羽毛的野鸭出没水中,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村田白鹭翔":村里水田上白鹭飞翔。
"知君振奇藻":知道居士的才华横溢,
# 振奇藻:才华横溢。
"还嗣海隅芳":我还在等到你的芳名传到我这偏远海边。
# 嗣:继续。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隐逸田园生活的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夏日栖居的清幽佳境。彼时虽值盛夏、酷热难耐,但此间万物却自有一番沁人心脾的清凉意趣。瀑布飞泻,水汽氤氲间似裹挟着秋日的丝丝凉意;垂藤蜿蜒,满目苍翠欲滴,绿意仿佛能浸润人的心田;荷叶田田,几乎将半个池塘都遮蔽于其浓荫之下。抬眼远望,还有禽鸟自在翱翔于天际。整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隐士悠然闲适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点明隐者之存在与栖居之所。“闻有”二字起笔含蓄,似自远方听闻其事,引发读者好奇,为全诗蒙上一层神秘色彩。“高踪客”直指隐者,赞其行迹高远,不与世俗同流。“耿介”二字刻画隐者性情刚直、品行高洁,如松柏独立于霜雪。“坐幽庄”则将视角引至隐者居所,“坐”字不仅写出隐者静处之态,更显其从容自在、悠然自得。幽庄隐于山林,与尘世隔绝,恰是隐者高洁品格之外化,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进一步描绘幽庄环境之清幽。“林壑”点明所处之地为山林沟壑,自然之景浓郁。“人事少”三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此地远离尘世喧嚣、少有人事纷扰之态,与外界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幽庄之静谧。“风烟”二字,既描绘出山间云雾缭绕、轻烟袅袅之景,又增添了几分空灵缥缈之感。“鸟路长”则以鸟飞之路漫长,侧面烘托出幽庄之幽深偏僻,人迹罕至。此联从视觉与氛围营造上,深化了幽庄远离尘世、清幽绝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山林之中。“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从不同季节特征与触觉感受,展现幽庄环境之宜人。“瀑水含秋气”,瀑布之水本应给人清凉之感,然此处却言其“含秋气”,赋予瀑布以秋之萧瑟与清冷,实则巧妙暗示此地虽处夏日,却因山林幽深、瀑布飞泻,已有秋意渗透,营造出一种清幽凉爽、略带寂寥的氛围。“垂藤引夏凉”,垂藤蜿蜒下垂,似有意为夏日带来清凉,一个“引”字将垂藤拟人化,生动展现出垂藤的灵动与生机,也体现出幽庄夏日之凉爽宜人。两句对比季节特征,却隐逸生活的闲适氛围。“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聚焦于幽庄周边田园风光。“苗深全覆陇”,田野中庄稼茁壮成长,苗深叶茂,已完全覆盖田垄,展现出田园生机勃勃、丰收在望之景,体现出隐者居所虽处山林,却自有一片丰饶之田园。“荷上半侵塘”,池塘中荷花盛开,荷叶繁茂,已占据半个池塘,“侵”字将荷叶生长之态势写得生动形象,富有动感,既描绘出荷花的繁茂,又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氛围。此联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田园与池塘相互映衬之美景,进一步渲染了幽庄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气息。“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通过描绘动物活动,为幽庄画面增添灵动与活力。“钓渚青凫没”,在可供垂钓的小洲边,青色的野鸭在水中游弋,时而潜入水中不见踪影,“没”字生动表现出野鸭的活泼与灵动,展现出水面之宁静与生机。“村田白鹭翔”,村庄田野之上,白鹭翩翩起舞,自由翱翔,“翔”字凸显出白鹭的轻盈与自在,与下方宁静的村田形成动静结合之美。青凫与白鹭,一青一白,色彩鲜明,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进一步凸显出幽庄环境的清幽与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由景及人,表达对隐者的赞美与期望。“知君”表明诗人对隐者之了解与敬重,“振奇藻”赞隐者才华出众,文采斐然,其诗文作品定能不同凡响,如奇珍异宝般闪耀光芒。“还嗣海隅芳”,“嗣”有继承、延续之意,“海隅芳”可理解为隐者所处之地的美好声誉或文化传统。此联由景及人,将隐逸生活的清幽与精神追求的高远结合,深化了全诗对隐士品格的推崇。
上一篇:唐·李白《发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