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jiāng
jūn
bái
jīng
jié
huáng
xiāo
guō
chuān
yuè
cāng
míng
yǒng
hóng
ān
yǒu
zhèn
shuǐ
hán
tiě
ruò
xuě
shān
yǐn
liú
tuó
yáng
bīng
liè
yuè
zhuǎn
zhàn
lüè
zhū
jiàn
dēng
yān
rán
biān
fēng
liè
cuó
é
xiāo
tiáo
wàn
wài
gēng
zuò
yuán
duō
sǎo
qīng
bāo
jīn

译文

将军从白马津出发,张展旌旗跨渡黄河。箫鼓声震动川岳,气势壮大如海上涌起的波涛。武安县有战事,战事浩大,把武安县的屋瓦全都震落了,但战场上兵士气势昂扬,没有慷慨的悲歌。铁骑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那马饮的水之多,能让滹沱河的水全部干涸。战争在最西部的月窟发起,后来又转战到朝那。倚剑登上燕然山,那里边峰嵯峨,战争频繁。万里之外十分萧条,唯有五原的耕作多。希望能够一扫大漠对中原的威胁,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虏。

逐句剖析

"将军发白马":将军从白马津出发,

# 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旌节度黄河":张展旌旗跨渡黄河。

# 旌节:即旌和节,两种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唐六典》。

"箫鼓聒川岳":箫鼓声震动川岳,

# 聒:喧扰嘈杂。读guō。

"沧溟涌洪波":气势壮大如海上涌起的波涛。

# 洪:一作涛。,沧溟:即大海。

"武安有振瓦":武安县有战事,战事浩大,把武安县的屋瓦全都震落了,

# 武安有振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史记》中记载,秦国伐魏,赵王令赵奢救魏,秦军驻军在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

"易水无寒歌":但战场上兵士气势昂扬,没有慷慨的悲歌。

# 易水无寒歌:这里运用荆轲的事。荆轲刺秦之前,与高渐离慷慨悲歌,高为之送行。

"铁骑若雪山":铁骑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

"饮流涸滹沱":那马饮的水之多,能让滹沱河的水全部干涸。

# 饮流涸滹沱:极言军队人数之多。涸,干。滹沱,河流名,发源山西,东流入河北平原,汇入子牙河,至天津汇北运河入海。

"扬兵猎月窟":战争在最西部的月窟发起,

# 扬兵猎月窟:谓显扬军威于边地。月窟,指极西之地。此处泛指边疆。

"转战略朝那":后来又转战到朝那。

# 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旧址在今宁夏固原。

"倚剑登燕然":倚剑登上燕然山,

# 倚剑登燕然:谓将军凭借强大的武力取胜后,刻石勒功。《后汉书·窦宪传》(宪与秉)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牲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外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倚剑,倚天剑的省称。倚天剑,形容极长的剑。本于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燕然:燕然山,在今内蒙古境内。

"边烽列嵯峨":那里边峰嵯峨,战争频繁。

# 边烽列嵯峨:谓边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峦。嵯峨,山势高峻貌。

"萧条万里外":万里之外十分萧条,

"耕作五原多":唯有五原的耕作多。

# 耕作五原多:谓边地无兵患,百姓安定,从事耕作。五原,秦九原郡,汉武帝改置五原郡。见《汉书·地理志下》。

"一扫清大漠":希望能够一扫大漠对中原的威胁,

"包虎戢金戈":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虏。

# 包虎戢金戈:谓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干戈。《礼记》:武王克殷反商,倒载干戈,包以虎皮。郑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正义曰:虎,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制服天下之兵戈也。戢,藏兵也。戢,读j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发白马》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将士们翻山越岭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英姿,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其写作手法上,虽未明确提及具体手法,但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自然流转,音律和谐多变。全诗十六句,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宏大的战争场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读来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势与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发白马》等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1),三十一岁时所创作。当时他游历后返回长安,一心渴望进入巍阙施展抱负,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在落魄市井游历期间,还多次遭受土霸欺凌。经历了这些挫折与不公后,他内心愤懑不平,便以诗歌抒发心中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绘了将士们奋勇作战、保卫国家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英勇精神的赞美,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偶:“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将军”与“旌节”相对,“发白马”与“渡黄河”相对,描绘出军队出征的画面。夸张:“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洪波”,将箫鼓声夸张到能震动山川,如同沧海涌起洪波,突出军队声势之浩大。

3. 分段赏析

“将军发白马”至“转战略朝那”,开篇“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以对偶句点明出征主体与行动,简洁有力。接着“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运用夸张和对偶,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军队声势浩大,如雷霆万钧。“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用典暗示此次出征士气高昂,不同于荆轲刺秦的悲壮。“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借助夸张和对偶,凸显骑兵数量之多、气势之壮。“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描绘出军队在广阔边疆地区纵横驰骋、征战略地,展现出强大的军事行动能力,表达出征战必胜的信念。“倚剑登燕然”至“包虎戢金戈”,“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刻画将军倚剑登上燕然山,看到烽火台林立的画面,既展现其豪迈气概,也暗示战争虽胜但仍有戒备。“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借景抒情,描绘出塞外萧条与五原耕作繁忙的景象,一荒一忙形成对比,表达出对边疆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末句“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直抒胸臆,展现出彻底荡平边患,让兵器入库、天下太平的宏大愿景,情感激昂豪迈。

4. 作品点评

《发白马》其诗风雄奇豪放,为作品增添了磅礴的气势,使得诗歌情感表达更为强烈。想象丰富的特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奇幻而宏大的世界。语言流转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滞涩之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题木居士二首》

下一篇:唐·卢照邻《初夏日幽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