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一双鹤":有一双寂寞的鹤,
"主人在西京":它们的主人却在西京。
"故巢吴苑树":它们原来的巢穴在吴苑的树上,
# 吴苑:长洲苑。吴王之苑。此处借指苏州。
"深院洛阳城":现在却身处洛阳城的深院。
"徐引竹间步":鹤在竹间缓缓踱步,
"远含云外情":仿佛心怀高远的云外之情。
"谁怜好风月":有谁来怜惜这美好的风月,
"邻舍夜吹笙":只能听着邻舍夜里吹奏笙乐。
# 邻舍夜吹笙:东邻即王家。
"丹顶宜承日":鹤的丹顶适宜承接日光,
"霜翎不染泥":洁白的羽毛不沾染泥尘。
"爱池能久立":鹤喜爱在池边久久站立,
"看月未成栖":看着月亮却未能安心栖息。
"一院春草长":院子里春草生长,
"三山归路迷":鹤归往三山的道路却迷茫不清。
"主人朝谒早":主人早早去朝谒,
"贪养汝南鸡":却偏爱饲养汝南鸡。
# 汝南鸡:古代汝南所产之鸡,善鸣。
"友人白乐天":我的友人白乐天,
"去年罢吴郡":去年从吴郡卸任,
"挈双鹤雏以归":带着两只小鹤归来。
"余相遇于扬子津":我和他在扬子津相遇,
# 扬子津:古津渡。在今江苏江都市南,原滨长江,今去江已远。
"阅玩终日":一整天观赏把玩这两只鹤。
"翔舞调态":它们飞翔、舞动的姿态,
"一符相书":完全符合相书上(
# 相书:指《相鹤经》。
"信华亭之尤物也":对优良鹤种的描述),
"今年春":今年春天,
"乐天为秘书监":乐天担任秘书监,
"不以鹤随":没有带着鹤一起赴任,
"置之洛阳第":而是把它们安置在洛阳的宅第里。
"一旦":有一天,
"予入门":我进入他家门,
"问讯其家人":向他的家人询问情况,
"鹤轩然来睨":鹤昂首阔步地过来斜着眼睛看我,
"如记相识":好像还记得曾经相识,
"徘徊俯仰":它们来回走动,
"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时而低头时而抬头,
"因作鹤叹以赠乐天":似乎满怀深情、十分思慕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因作《鹤叹》赠给乐天。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鹤轩然来睨,如记相识,徘徊俯仰,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等句,赋予鹤人的动作、神态和情感,如“睨”“记相识”“含情顾慕”“爱”等,生动地表现出鹤的状态,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鹤的孤独与情感,也借此委婉传达诗人的情感。对比:“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将鹤原来在吴苑的故巢与现在洛阳深院的居所进行对比,突出鹤生活环境的变化,强化了鹤的孤独感和境遇的落差。“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将主人对鹤的态度与对汝南鸡的偏爱进行对比,委婉表达诗人对友人忽视鹤的不满。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直接点明鹤的寂寞处境,以及主人远在西京(长安),为全诗定下基调,引出下文对鹤生活状态的描写。颔联:“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通过对比鹤的故巢与现居之地,强调其生活环境的改变,突出鹤远离熟悉环境的孤独。颈联:“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鹤在竹间徐行,仿佛心怀高远之情,生动展现鹤的神态与情感,进一步渲染其孤独而心怀向往的状态。尾联:“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以景结情,借鹤无人相伴欣赏风月,只能听邻舍夜吹笙的情景,强化鹤的孤独寂寞,也委婉表达诗人对鹤境遇的怜惜。第二首首联:“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刻画鹤的高洁形象,丹顶适宜承接日光,霜羽不沾染泥尘,从外在形象暗示鹤的不凡品质。颔联:“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继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鹤喜爱在池边久立看月,却未能安心栖息,突出鹤的孤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颈联:“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描绘鹤所处环境春草生长,暗示时光流逝,而鹤归往三山(传说中仙人居住之地,代指理想居所)之路迷茫,表达鹤对理想归宿的渴望与无奈。尾联:“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通过对比主人对鹤和汝南鸡的不同态度,委婉批评主人因忙于朝谒和偏爱汝南鸡而忽视鹤,表达诗人对鹤境遇的不平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