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uè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dài
zōng
qīng
wèi
liǎo
zào
huà
zhōng
shén
xiù
yīn
yáng
hūn
xiǎo
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
jué
guī
niǎo
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
lǎn
zhòng
shān
xiǎo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逐句剖析

"岱宗夫如何":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 如何:怎么样。,夫:语气词,用于句中,起缓冲语气的作用。,岱宗:指泰山。

"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 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指齐与鲁,周代分封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青,指山色。未了,不尽。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 荡胸生曾云: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激荡。曾,同“层”。荡胸:使心胸震荡。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决眦: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眶。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

#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会当:终当,终要。

"一览众山小":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层云激荡、归鸟入眼的动态画卷,既彰显了青年杜甫勇攀人生巅峰的进取精神,又以“凌绝顶”的壮阔想象,将自然伟观升华为精神图腾。诗中“割昏晓”的时空意象与“钟神秀”的造化之功相映成趣,在展现齐鲁青翠连绵的山水画卷时,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华夏山河的炽热情怀。这种登高望远的生命姿态,既蕴含着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值弱冠的杜甫开启漫游生涯,负笈远游齐鲁赵地,遍历山川古迹。彼时他踏遍齐地岱宗,览尽赵地雄风,将耳闻目遇的山河胜景与胸中激荡的进取之气熔铸于诗章,这首诗就是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途中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泰山山水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体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 写作手法

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比喻:“阴阳割昏晓。”中“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通过远望的回答,描述泰山的雄伟。烘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究竟如何?诗人不急于答,却道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苍山色绵延不尽。齐鲁二地本就幅员辽阔,而泰山能将其尽皆染作青碧,烘托出泰山拔地千仞的气势。拟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是“分割、切开”将泰山的力量感写得鲜活,似它有意主宰阴阳,塑造天地间的明暗。对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处“众山小”与“泰山高”形成反差:群峰或高或低,皆在脚下;泰山却如巨人,傲然挺立。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泰山“一览众山”的物理高度,更暗含精神层面的超越——泰山不仅是自然之山,更成为诗人胸怀与志向的象征。

3. 分段赏析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便有雄浑气象。诗人初见泰山时,那难以言说的震撼与倾慕之情已跃然纸上。“齐鲁青未了”一句尤见巧思——不直写山之高,而以齐鲁两国疆域为参照,写泰山横亘其间,青苍山色绵延不尽。那连绵的峰峦跨越齐鲁边界,在目力所及处铺展成一片苍莽,以大地的辽阔反衬出泰山的巍然耸峙,这种以广远疆域托举山体的写法,实是突破了常规的描摹套路。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笔锋一转,从宏观转入微观,却见天地灵气的凝聚之妙。“钟”字堪称神来之笔——将自然造化拟人化,仿佛天地有灵,将世间所有的灵秀都汇聚于泰山;“割”字则如利刃出鞘,既写出山体对光线的切割之态,又暗含阴阳交替的深意。巍巍山势在晨昏流转间划出明暗分界,让本无生命的山岳有了主宰天地的动势,这种一动一静的笔法,将自然之景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聚焦观景的细节,写尽凝望时的痴醉。层云翻涌间,诗人的胸臆似也被这云气激荡,暗合古人“山泽通气”的哲思;“决眦”二字尤为精妙,既画出目不转睛的专注模样,又暗含时光因凝视而停滞的微妙。归鸟掠过山巅的动态,在诗人专注的目光中被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画,这种将刹那观感化作永恒诗境的笔力,正是盛唐气象的生动注脚。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突破传统山水诗的写景框架,直抒登临的壮志。诗人以“终有一日”的期待构建想象,让眼前的实景与心中的豪情形成交织。当他想象自己立于山巅,群峰匍匐脚下的画面,既是对泰山物理高度的终极丈量,更是对精神境界的诗意宣告。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望”为脉络贯穿始终,虽无一字直写“望”字,却通过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令观者如临其境。全诗寄托深沉而不着痕迹,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顷见岱宗诗赋六本,读之既尽,为区检讨用儒言曰:总不如一句。检讨请之。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望岳》一题,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 范云:起句之超然者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三字得“望”之神(首句下)。谭云:险奥(“荡胸”二句下)。钟云:定用望岳语景作结,便弱便浅(末句下)。钟云: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又云:如此结,自难乎其称,又今设身为作者想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青未了”语好,“夫如何”跌荡,非凑句也。“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对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周珽曰: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集中《望岳》诗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钟伯敬乃谓:“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犹然俗人之见也,又谓:“定用望岳语作结,便弱便浅。”请问将用何语作结耶?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岳”字已难着语,“望”字何处下笔?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何等惨淡经营!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按指“夫如何”)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首句下)。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齐鲁”句下)。二句写“岳”。“岳”是造化间气所特钟,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以前,想见其胸中咄咄!“割昏晓”者,犹《史记》云:“日月所相隐辟为光明”也。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造化”二句下)。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有力如虎(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只此五字,可以小天下矣,何小儒存乎见少也(首二句下)。“割”字奇(“阴阳”句下)。“入”字又奇,然“割”字人尚能用,“入”字人不能用(“决眦”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余问聪山;老杜《望岳》诗“夫如何”、“青未了”六字,毕竟作何解?曰:子美一生,唯中年诸诗静练有神,晚则颓放。此乃少时有意造奇,非其至者。

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起轻佻失体。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 “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上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未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刘须溪云:“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割”字奇险(“阴阳”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予尝谓:读《北征》诗与荆公《上仁宗书》,唐、宋有大文章,后人敛衽低首,推让不遑,不敢复言文字矣。此言出,人必谓震其长篇大作耳。不知“齐鲁青未了”才五字,《读孟尝君传》才数行,后人越发不能。古人手段,纵则长河落天,收则灵珠在握,神龙九霄,不得以大小论。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吴北江曰:此十字气象旁魄,与岱宗相称(“造化”二句下)。吴曰:奇情写望岳之神(“荡胸”二句下)。吴曰:抱负不凡。邵子湘曰:语语奇警(末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明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

#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