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 衰:减少,疏落。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未改”。,乡音:家乡的口音。
"儿童相见不相识":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笑问客从何处来":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乡愁的七言绝句,借诗人少小离家老大返乡时,乡音未改却鬓发已衰,被故乡儿童当作异乡客笑问来历的日常景象,写出了久客他乡的沧桑之感与归乡时的物是人非之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少小”与“老大”形成时间跨度对比,凸显岁月流逝的沧桑;“离家”与“回”构成空间与心境的反差,漂泊与归乡的矛盾尽在其中;“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将未变的乡音和已老的容颜对照,强化物是人非之感;“儿童不相识”与“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孩童的天真无知,反衬诗人作为归乡者的陌生疏离。
3. 分段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篇一开篇,“少小离家老大回”便以直白如话的笔触,直击主题。短短七字,清晰地交代了诗人早年离家、暮年返乡的人生轨迹,“少小”与“老大”形成强烈的时间跨度对比,瞬间勾勒出岁月漫长、人生沧桑的厚重感。这简单的陈述背后,暗含着诗人多年漂泊的复杂心境,离家时的懵懂与归来时的迟暮,无数难以言说的经历与感慨,皆浓缩于这一“离”一“回”之中,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乡音无改鬓毛衰”:紧接着,“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以精妙的对比延续诗意。“乡音无改”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无论离家多久,熟悉的方言始终如烙印般深刻在骨子里,成为与故乡维系情感的纽带,亦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内心深处的温暖慰藉。然而,“鬓毛衰”却无情地揭示了岁月的残酷,曾经乌黑浓密的鬓发如今已变得稀疏斑白,容颜的衰老与乡音的依旧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对比,既饱含着诗人对故乡的亲切感,又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惆怅,悲喜交织的复杂情绪跃然纸上。“儿童相见不相识”:诗歌的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视角陡然转换,从诗人自身转向故乡的新一代。曾经熟悉的故乡,如今已物是人非,诗人遇到的孩童,全然不认识这位归来的游子。“不相识”三字看似平常,却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失落与陌生感,多年的离别,不仅改变了自己,也让故乡变得有些“陌生”,曾经的归属感在孩童陌生的目光中悄然动摇,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久客他乡的孤寂之情。“笑问客从何处来”: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孩童天真无邪的发问,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孩童的“笑问”,本是出于好奇与友善,语气轻松自然;但对于诗人而言,这简单的一问,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击在心头。“客”字更是刺痛人心,曾经的故乡人,如今却被当作“客人”,这种身份的错位,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反主为宾的悲哀,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物是人非之感。诗歌至此戛然而止,没有诗人的回答,却余韵悠长,让读者在这一问中,深切感受到诗人无尽的感慨与凄凉,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运用三重对比勾勒人生况味:以少小离家与老大返乡的时空反差,凸显离乡岁月的漫长;以乡音未改与鬓毛衰颓的容貌对照,暗喻人事变迁的迅疾;以白发老者与天真孩童的代际差异,委婉传递回乡时欢愉与沧桑交织的复杂心绪。诗人以白描手法敷陈笔墨,语言素淡如口语,却在“离家”“回”“无改”“衰”等简笔勾勒中,暗藏岁月打磨的情感纹理。当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反主为宾的悲凉与久别归乡的怆然浑然一体,恰似醇酒入喉,初尝平淡却余味悠长,于朴素叙事中凝结出跨越时空的生命感慨,让漂泊者的乡愁与时光易逝的哲思在短短四句中悄然共振。
#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似太白。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上一篇:唐·王维《山居秋暝》
下一篇:唐·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