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碧":秋天山色碧绿,
# 寒山:一作“江水”。
"江上何人吹玉笛":江面上是谁在吹笛子?
"扁舟远送潇湘客":原来是乘小船渐渐远去,赴潇湘一带的旅人。
# 潇湘: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芦花千里霜月白":芦花一望无际,月色冷白,
"伤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形令人伤怀,
# 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
"来朝便是关山隔":明天我们之间,就被关隘和山岭阻隔开了。
# 来朝:明早。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送别词。描绘秋夜寒江、玉苗扁舟的送别之景,从送行者视角开篇,奠定凄清基调,借吹奏之人暗示离别。又想象行者前路的芦花、孤月,渲染孤寂与阻隔,直抒离愁,营造惨凄氛围,绘就清冷深情的离别图。
2. 写作手法
化用:“扁舟远送潇湘客”,化用“潇湘”在古人心中僻远之意,含蓄表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艰难,虽未直言担忧与哀愁,却借典故让愁绪隐现,增添文化底蕴。借景抒情:“芦花千里霜月白”,芦花似雪、霜华铺地、月色惨白且广袤无垠,营造出极度清冷、孤寂的旅途画面,行人置身其中,触景生情,“伤行色”自然流露,借旅途之景抒发行人旅途的黯然神伤,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从送行者视角着墨,开篇营造出一派凄清之景,“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仅两句便勾勒出孤寂萧瑟氛围,“碧”字在古典诗词里常含伤感之意,如李白所写“寒山一带伤心碧”,将哀愁具象化;玉笛音色幽怨,寒江上远远飘来的笛声,更添惆怅。此时又正值为友人送行,“扁舟远送潇湘客”,“潇湘”向来被视作偏远之地,虽未直言哀愁,送别至僻远去处的愁绪已不言而喻。下片起笔,“千里”紧承上片“远送”,视角转换,开始设想行人旅途情形。“芦花千里霜月白”,描绘出船行途中,芦花似雪、霜华铺地、月色惨白,三种冷色调相融,千里无垠,置身其中,旅人难免“伤行色”,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结尾处再进一步推想,“来朝便是关山隔”,一夜之后,山水相隔,前路漫漫,离情别绪愈发深沉。此下片意境与唐代薛涛《送友人》一诗相近,似有所借鉴,都将送别后的牵挂、旅途的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本词意境空濛,情思幽微,比薛涛《送友人》意境更辽阔,尽显冯词“深美闳约”风格,融深沉情感、开阔意境与含蓄表达,独具艺术魅力。
# “何处笛”“寒山碧”与《长相思》挥毫直书,不用回折之笔,而情意自见。格高气盛,嗣响唐贤。
近代俞陛云《五代词选释》
上一篇:唐·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
下一篇:唐·杜甫《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