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此地无穷事":此次途经咸阳,想起这里发生过无数往事,
"一望凄然感废兴":一眼望去,顿生凄凉之感,感慨朝代的兴废更迭。
"渭水故都秦二世":渭水边曾是秦朝的都城,见证了秦二世的兴衰,
"咸原秋草汉诸陵":咸阳原上秋草萋萋,掩埋着汉朝皇帝们的陵墓。
"天空绝塞闻边雁":苍茫的天空中,遥远的边塞传来大雁的叫声,
"叶尽孤村见夜灯":树叶落尽的孤村中,能看到夜晚的灯火闪烁。
"风景苍苍多少恨":苍苍的景色中蕴含着多少遗憾,
"寒山半出白云层":寒山在白云缭绕中半隐半现。
晚唐诗人
刘沧(805?~865?),唐代诗人。字蕴灵,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体貌魁梧,为人尚气节,好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大中进士,后任华原尉,迁龙门令。刘沧长于七律,多怀古之作。其诗风清丽,善于雕琢字句,时见拗峭。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胜晚唐诸人”。代表作品有《长洲怀古》《咸阳怀古》《经炀帝行宫》《秋日过昭陵》等。
1. 分段赏析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首联开篇点题,“经过此地”表明诗人的行踪,“无穷事”暗示咸阳历史悠久,发生过众多事件。“一望凄然感废兴”,诗人一眼望去,顿生凄凉之感,直接抒发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情感基调。“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颔联具体描绘历史遗迹,“渭水故都”点明秦朝都城的地理位置,“秦二世”则强调秦朝的短暂与衰败。“咸原秋草”描绘了咸阳原上秋草萋萋的景象,“汉诸陵”暗示汉朝皇帝陵墓的荒芜。通过秦汉两个朝代的遗迹对比,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变迁,深化了主题。“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颈联描绘自然景象,“天空绝塞”营造出一种辽阔、寂寥的氛围,“闻边雁”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叶尽孤村”描绘了秋天的萧瑟,“见夜灯”则在寂静中透露出一丝温暖与希望。此联通过对边塞与孤村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历史的沧桑与寂寥。“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尾联以景结情,“风景苍苍”描绘了苍茫的景色,“多少恨”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感慨。“寒山半出白云层”,寒山在白云缭绕中半隐半现,增添了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 刘沧《咸阳》云:“谓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唐彦谦《蒲津河亭》云:“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论句法则刘不及唐,然序怀感之意,得讽兴之体,则刘诗胜。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雄隽高朗。
明高棅《批选唐诗》
# 结语情景迭现,不堪高诵。
明唐汝询《唐诗隽》
# 上下两截绝不相蒙、怀古情深正在此处。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闻边雁”,言今则所闻止此而已;“见水灯”,言今则所见止此而已。不信秦汉当时,亦徒止此而已乎?忽转笔曰:秦汉风景固有在者,不见白云之上高矗寒山,此即自昔至今,何尝兴废也哉(末四句下)!
清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谦曰:观此诗并不用虚字,偏极灵动。
不详《碛砂唐诗》
# 朱东岩曰:“此地”之为言,不过一望荒草平原,如篇中所云“孤村”耳,“绝寒”耳,“寒山半出”、白云在望已耳。无端经过此地,猛然省是故都,回想“秦二世”、“汉诸陵”,不知有千千万万人成败于其间,故曰“无穷事”、“感废兴”也。
不详《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咸阳怀古》,最刘诗之胜处。“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真堪与许浑《南庭夜坐贻开元寺道者》“高树有风闻夜磬,远山无月见秋灯”并驱。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五虽闲句,而气犹朗润;六寒苦而气索,所言者小耳。结亦句顺而气寡。怀古者须有议论典实意味,不应呆写也。然亦成一家,可供采用。
清唐诗贯珠《唐诗贯珠》
# 五、六写景:天空闻雁而曰“绝塞”,见气象高寒;叶尽见灯而曰“孤树”,见人事萧索。七,“风景苍苍”一承,“多少恨”一顿;“多少恨”三字紧应“无穷事”三字,唯事无穷,故恨亦不计其多少也。八,一宕。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结句含无穷事在内。王士禛曰:二联亦是俗调。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何义门:空阔清峭。纪昀:前四句气魄甚大,如此种便不俗,其故可思而不能口舌争也。惜后半稍弱,“层”字亦押得不稳。
元瀛奎律髓汇评《瀛奎律髓汇评》
# 起得陡,接得紧,心手融成一片,炉锤既到,无迹可寻,惟叹其天造地设而已。
清黄苏《历代诗法》
# 不必持论而自深于情(“渭水故都”二句下)。上切“咸阳”,此用宽衍(“天空绝塞”二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下一篇:唐·陆龟蒙《大子夜歌二首》